翻譯:獸的身份與事業選擇

有一段時間沒有把之前翻譯的文章搬過來了。

之前都忙於工作上的事情。現在正好中秋颱風連假,想說來加減整理一下。

這一篇想要探討獸的身份認同會對於職涯選擇會有什麼影響。獸的身份認同與LGBTQ有些關聯:這類的認同都是可以隱藏起來不被人發現的,不像種族、膚色是外顯的無法隱匿的。所以在與人的互動上,我可以選擇性的把我的身份認同展現給特定的對象。這種與一般人不同的社交模式也會影響到職業的選擇上。想想一週168小時的時間,扣除掉睡眠的56小時、用餐盥洗的21小時,剩下的91小時裡面將近一半或者更多的時間都會花在工作上。如果沒有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的話,職業生涯裡就會有將近一半的時間會活在痛苦裡。想想讓一個個性內向的人去跑外場業務會發生什麼事情。

那麼,下面來看看,獸會如何選擇他的事業:


《獸的身份與事業選擇》(The Furry Identity & Career Choice)
原文:JM (2015/05/25) 原文網址
翻譯:shuthegreyfox
原文與翻譯文字皆在創用授權BY–NC–SA 3.0之條款下提供

獸是從什麼年紀開始成為獸呢?

我們可以充分的認定成為獸的啓發是來自於外在環境,而不是源於基因,因為獸的存在是現代才有的現象。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在孩提時期接收某種文化熏陶是相當重要的,比方說電視裡出現的卡通動物。有些青少年或許因為孩提時候的經驗影響,逐漸產生獸的身份認同。

因為獸的身份認同觸發的年紀多為青少年,而此時期正值高中,潛伏著被排擠的社交焦慮。獸因此在大多數高中的社交階層下,被視為不好的、是需要處理或者隱藏的。

這使得獸成為一種「可隱匿汙點」(concealable stigma),通常這個詞彙是用來描述LGBT。當一個人擁有可隱匿汙點的時候,他們的社交經驗會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們學會對於暴露自己格外小心,除非他們對於接收到的對方反應有信心。擁有可隱匿汙點的人可能比較社交孤僻,同時適應其他人的反應。這些處理方式對於長大成人後的各種選擇有很顯著的影響,包括事業選擇。

這樣的行為模式好壞方面都有。社交孤僻幫助個人的獨立,同時卻抑制社交自信。適應他人反應可能被視為一種社交焦慮,但同時在人際溝通的技巧上會相當出色。

這些人格特徵在獸群體裡很容易見到。我們這群人蠻geeky的(按:我真的不知道怎樣翻成中文比較精確…[wiki] [考據癖]),換言之我們既擁有個人獨立,又帶有社交焦慮。另外也有許多善於藝術創作的獸,他們看似有超乎尋常而直覺的人際交流,卻也有自我懷疑的傾向。或許這些人格特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青少年時期發展出來,正如獸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如何處理並對待可隱匿汙點。

當然,當我們在觀察獸以及大部份的geek與藝術創作者,我們很容易推斷geek跟藝術創作者比起其他類型的人更有可能是獸。要說明人會因為成為獸而使得自己變geek或者更有藝術眼光,的確不太容易,但是有證據表示這是有可能的。在今年稍早發表的論文1中,他們藉由觀察擁有可隱匿汙點的族群(尤其是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者)所從事的職業,得出類似的結論。

獸群體當中大多數都是資訊科技相關職業或者專業畫師,同樣地在男女同性戀中也有特定職業的刻板印象。男女同性戀的專職,如同獸,被認定是因為男女同性戀擁有的人格特質而導致的自然結果。因此男同性戀者被認為比較女性化,因而比較可能從事「女性專門」的工作(例如空服員或者髮型設計師);而女同性戀者被認為比較可能從事「男性專門」的工作(如觀護人或者機械工人)。雖然我上面舉的例子都是真的,男女同性戀者也可能聚集在其他的職業,而這是不能單純地以性別刻板印象類推。舉例而言,男同性戀比起男異性戀者更有可能做新聞記者,而女同性戀者則更有可能成為社會學家。整體來說,大多數的男女同性戀者都傾向任職於同性別占多數的職業,也就是男性多數或者女性多數的職業2

該篇論文引證得出「男女同性戀的專業與性別角色沒有關係」的結論。按照這個思路,這更加彰顯性別角色這套理論,說好聽的是懶人用的刻板印象,說難聽的是虛構。這也顯示將男同性戀視為女性化與將女同性戀視為男性化的歸納是錯誤的。

同樣的道理放在獸身上。將獸群體用刻板印象認定是geek(或者繪師),這也同樣地懶惰。獸當中確實有許多geek(跟繪師),但獸本身無論在geek或者在繪師當中都不算可見。在Geek圈裡我們有自己的核心愛好,而當今各種同好圈也有許多是跨圈子的。(而且我們在藝術創作的角度上相當多產,其創作是獸文化的重要特色)但你並不需要擁有geek或者藝術特長的特質,就可以去認同獸的身份,或者去參與獸的獸角色扮演。

獸的傾向在高中可能形同社交汙點。如同你可以隱藏你非異性戀的傾向,獸傾向的汙點也是可以隱匿的。但這對個人而言是有代價的,這表示你沒有辦法完整地展現自己。在不威脅到社交地位的前提下過濾特定資訊的分享以表達自我,是對擁有可隱匿汙點的人的一項挑戰。

這個挑戰持續到高中以外,例如家庭或者工作環境,因為在這些地方展現獸傾向都有可能使自己沾染汙點。展現修改版本的自己在獸當中是很常見的。這方式不欺騙自己,卻也不完全地開放自己所有想法。同樣的權衡也見於在自我表達的欲望,與社交適切的顧忌兩者的拉鋸。

這個權衡,在獸的事業選擇上提供了一些楔子。這其中有兩個部分:供應端與需求端。

供應端是指職業本身的供應符合獸的需求。因為獸的展現可能使之沾染污點,所以獸會傾向於選擇與其他員工互動較少的職業。這些工作具有高度「任務獨立」的特性。換言之,任務的執行鮮少需要透過與他人的互動達成3。簡單的例子例如公車司機:由於司機所行駛的路線固定,她可以幾乎不需要與同儕的互動便可以完成她的工作。

另外,程式設計在任務獨立項目的分數相當高。雖然同儕之間的溝通是必要的,並且根據實際的工作內容情況會略有不同,但是大部份的時間都是獨自完成任務的。這樣看來,獸會傾向於選擇程式設計師也是相當合理的,因為跟許多其他工作比起來比較不需要面對身份認同與社交應對的權衡。

需求端則是指職業本身的需求符合獸的專業。有些擁有可隱匿汙點的人可能在高中時代就漸漸發展出一套社交應對的技巧:理解並且預測其他人的社交反應6, 7。這個技巧相當少見,也因此吸引更高的需求:薪水更高,或者更吸引人的工作情境。因此像獸這樣一群擁有可隱匿汙點的人,會相當適任於需要「社交洞察力」,也就是對他人反應敏銳的角色4

你可能已經猜到,許多藝術性的工作在社交洞察力項目的分數相當高。這項要求或許與把他人的欲望轉譯成藝術這樣的社交挑戰有關聯。擁有這類技巧的人,更有可能擁有成為成功藝術家所必要的要素。

有些工作同時符合「任務獨立」以及「社交洞察力」兩者。包含第一線的資訊科技技術支援、空服員、以及藥師。這些工作可能是獸,以及其他擁有類似可隱匿汙點的人,會選擇的事業。

在供應與需求之外還有一個要素,在職涯選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下社交網路」5。地下社交網路並不顯現在一般工作上所聯繫的社交網路。獸就是一個相當強烈的地下社交網路,因為在我們這個族群裡含括了許多不同的社會框架(年齡、收入、種族、性別等等),並且我們相互之間有著強烈的連結。這意味著獸很有可能會選擇已經有很多獸存在的工作環境。

地下社交網路可能由許多獸的熱點組成,也許某些企業或者某些職位不知道什麼原因聚集了許多獸。他們可能因此強化「獸的特定職業選擇」的概念。比方剛才提到的資訊科技相關職業。

不管是不是獸,我們的經驗都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獸的經驗與主流經驗有許多不同:在充滿著獸的環境下展現自我如是;在無趣的學校、家庭、以及工作環境底下處理自我的身份認同如是。在應對主流社會環境所需要的內在與社交技巧,獸與一般人有顯著的不同。

我們並不是因為選擇資訊科技或者繪師而成為獸,而是獸讓我們選擇資訊科技或者繪師。

Footnotes

  1. Tilcsik, András, Michel Anteby, and Carly R. Knight. “Concealable Stigma and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Gay and Lesbian Occup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5): 0001839215576401.
  2. 資料來自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在此同性戀工作者的定義為與同性同伴同居的受僱個人。
  3. O*Net Online “work values | independence” data (滿足 independence 這項 work value 的職業必須容許員工獨立工作並且自主決策)
  4. O*Net Online “skills | social perceptiveness” data (能夠感知到他人的反應並且理解他人為何做如此反應)
  5. C Marquis & A Tilcsik, Imprinting: 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3
  6. M Radkowsky & LJ Siegel, The Gay Adolescent: Stressors, Adaptations, an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997
  7. JE Pachanki,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ncealing a Stigma: A Cognitive-affective-behavioral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7

身為從事資訊科技的獸,我覺得我很幸運。如果不是我從小喜歡數學,或許我就沒有機會就讀大學的資訊系,進而發掘念資訊科系的各種可能出路。

程式設計師就像是建築工人一樣。建築工人不需要跟買房子的客戶解說建築設計的理念,他們只要用心地把每一塊磚、每一條鋼筋砌好綑好。工人小組內緊密合作,偶而互相吐槽。我很喜歡這樣緊密的工作社交圈、也很喜歡不需要時常受到打擾的高度專注工作內容。

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工作。

(Title Card Credit: Rebar worker By Tomas Castelazo (Own work),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