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音樂聽後感

因緣際會之下,我去了混種現場的聲響混種,想說洗滌一下連續上班積累下來的疲累感。無奈那一天不知道為什麼交通非常雍塞,結果原本預計七點要到的就一路拖到了七點四十五分。不過好在至少還可以聽到晚上九點,再加上本來就是免費入場,也就沒那麼計較了。

表演場地是在爭豔館的室內一個小小的角落。在完全不知情音樂類型的情況下,我就直接出示門票殺進場內了。

一進場內只感覺耳朵遭受音響喇叭疲勞轟炸。雖然我本來就很喜歡各種新奇的音樂,但為了保護耳朵,音量太大的音樂我通常還是謹慎服用。好不容易找到了適當的距離,耳朵沒有受到強烈負荷,我總算可以開始欣賞音樂了。

欣賞音樂有很多種方式。

我首先嘗試觀察音樂與演出者之間的關聯。以古典音樂來說,音樂與演出者最直接的關聯就是樂器,拉小提琴發出細絲般的聲線,與敲打定音鼓發出巨大不可移動的聲塊,是兩個不同的連結。出神音樂用的工具多半都是許多按鈕與旋鈕,控制播放哪些數秒鐘的聲音雕塑,或者控制聲音效果器如音量、延遲、低通濾波、相位轉換等等。

透過觀察連結,我可以直接藉由觀察演出者的神情動作去理解音樂的脈絡:就像小提琴手開始拉奏慷慨激昂的片段的時候,如果我們有目睹小提琴手的快速拉奏與神情,我們對音樂的感受也會受到小提琴手的影響,音樂感覺更加慷慨激昂。不過因為現場音樂裡的變化太多樣,很難去觀察台上表演者所做的動作如何去跟音樂的效果器對應,所以這個方法最後宣告失敗。

然後我環顧其他在場內的觀眾,大部分的觀眾或站或坐,但都是靜靜地欣賞音樂。就跟我方才一樣,應該都是想要試圖理解音樂吧。有一小群人,我發現他們搖頭晃腦,相當陶醉於音樂當中,似乎是沒有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的樣子。看著他們的動作,點醒了我欣賞音樂最原初的方式:跟著音樂律動。

其實跟著音樂起舞,就是一種自我與音樂的主動連結。不仰賴演出者、不仰賴視覺,只有自己與音樂的對話。每個人的對話方式不同,也就不意外我們旁人會覺得搖頭晃腦的人「怪怪的」了。

我開始跟著節奏點起頭來。點了一會兒,覺得感覺還不夠深刻,我索性跟著音樂唱起來了。反正音樂那麼大聲,沒人會聽見不用擔心。況且出神音樂的旋律多半都很簡單,常常會有大量的重複,抓到了重複一切就好辦了。唱著唱著我覺得好像有效果了,我好像有那麼一點點進入了音樂,但還是不夠。我坐在地板上,開始拍起大腿打起節拍。

我開始覺得我好像也是個表演者,負責音樂裡的某一個聲部。我為了讓自己更加進入演出者的角色,我閉上了雙眼。

然後小灰狐出現了。

當然,還是我讓小灰狐出現的。但我感覺之前每次閉上雙眼的想像練習,在這裡產生了反射性的反應。閉上雙眼的瞬間,我自動開始想像我是在舞台上演出的小灰狐。眼前的黑不再是黑,而是如版畫般擁有反白的輪廓,輪廓勾勒的是我狐狸的雙手,以及雙手拍打的康加鼓。

smith-jewel-2-2004-negative
(Art Credit: Jewel (set of 3 prints, 2nd) by Kiki Smith, negative modified by me)

音樂的節奏剛好來到了斷點,於是我停下了雙手,但眼睛維持緊閉。我抬起頭,想像著自己狐狸的口鼻,陷入了出神音樂的輪迴與氛圍當中。

音樂結束。我回到了現實。

現場聆聽到的音樂跟耳機聆聽到的感受還是有區別在。在現場,全身都會沉浸在音樂當中;耳機則無法。現場音樂的穿透力真的比較容易讓人「出神」。不過我的想像力GPU還是沒什麼長進,這可能要到哪一天我真的狠下心來天天練畫圖才會有所改善。

但我深深感覺到,閉上眼睛的我,和那隻小灰狐,真的更加無拘無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