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與寫

其實我一直會去想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到底是正常的,抑或是有問題的。

每次在與人聊天的當下,不管是一對一的聊天,還是餐敘(或者餐high XD),我發現我會花很多精神去注意別人在說什麼,而且每個字都會想辦法聽進去,然後在腦袋裡開始想有哪些東西是我可以回覆的。反過來我不太會主動去說我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自己遇到了什麼工作上的、個人的問題,除非我在聊天的事前已經盤算好我這次的聊天計劃要問哪些問題,或者我覺得為了某些目的我應該要去與聊天對象分享我的生活經驗。

大部分隨性的聊天,我都不會特別去準備要聊什麼事情,我通常也不會去回憶上次跟聊天對象所聊的所有細節,所以可能聊個三四句話就差不多結束了。

聊天除了講求動機之外,資料庫其實也蠻重要的,也就是說腦袋裡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丟出來分享的。諸如最近吵很兇的砍七天假有什麼看法等等一些社會時事,或者自己以前所學的所看的所研究過的東西。我自己會期待我所說的我所分享的是正確的,是有邏輯的,因此對於我不熟悉的,甚至是我熟悉的但我一時回想不起來細節的,我都會很精簡很謹慎地發言。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用文字表達想法,因為我可以在任意時間點參照前後文,檢查語句上的語病或者邏輯謬誤,又或者文字安排上的美感,又或者文章的架構。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會在其他擅長聊天的人的標準下檢視我自己的發言,然後每次都會覺得自己說話很糟,然後我就會因此感到自卑。每每在多人聊天的情境下,聽別人妙語如珠的發言都會讓我覺得我到底為這段聊天貢獻了什麼。尤其是在別人發現了我一小時的聊天下來說話不到三句,別人可能只是為了好玩點到我,問我些我完全沒有準備的問題。當下我也只能尷尬地很含糊地帶過,然後在心底暗自為自己的無能責罵自己。

我其實現在還是會有一點點這樣的感覺,不過感覺比起以前要好多了,因為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發覺我擅長的表達方式是文字。我大學的時候開了另外一個blog,寫了很多文字,多半都是個人的自我剖析,以及一些心病呻吟,附帶一些垃圾話。當時我還沒有自覺到這才是我擅長的管道,因為文章寫出來通常不太有回應。


不過回過頭來,我自己其實也有一點羨慕那些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攤開來侃侃而談的人。從他們的生活經歷分享,我看到的他們更加立體,不再只有單一個面向。他們很深刻地去體驗他們的每個當下,很有動機地去做每件事情,所以他們的故事往往都非常深刻。

其實我自己也是擁有生活經歷的,但我很多時候經驗的當下,因為擔心暴露自己獨特的認同,所以會把精力聚焦在自我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上面,體驗本身因此就被壓抑了。這或許是因為長久經驗累積下來的生存之道所致吧。


蠻多時候,聊天的問題的確不是在於會不會說,而是在於能不能說。想辦法讓自己不要在意評論,或者為自己做的每件事情設想好正當的辯護理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