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老本拿舊文的時間了XD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60604&snA=205
這篇原本是我在巴哈獸迷討論區針對網友發文提問的回答。我的回答如下:
為什麼獸在國外比較風行?
我猜你說的國外指的不外乎是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地區。那我就先以國外 = 美國來回答你的問題看看。答案肯定沒辦法用兩三個理由就能夠釐清的。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類的問題,很多事情都會交互影響。不過如果只是要給幾個可能的理由的話,根據我沒事去爬 FA 跟 /r/furry 的經驗我心裡倒是有幾個。
很早就有很豐富的視覺刺激材料
電視電影這些東西美國比起我們還要早個也有三四十年吧。迪士尼這塊響噹噹的招牌也是很早就掛起來了。美國的卡通動畫、漫畫產業比起台灣要來的成熟很多,總是會有辦法各種營利模式從消費者身上賺到錢。各種週邊、主題公園、展覽都是。結果就是大家有很多電影、電玩可以娛樂,其中也不乏動物角色這樣。例子太多就不舉了。直接 google “2015 animation movie" 就可以看到很多作品。但即便如此,美國這些產業有的也早在十二十年前就已經全球化了,美國人能玩到的台灣人基本也能玩到。所以原因不會只有這個。
業餘畫家有營利模式
除了用錢堆起來的大規模產業之外,獨立創作也是另外一個視覺刺激材料來源。在 FA, SoFurry, Weasyl 這類的網站上,許多業餘的畫家投稿他們自己的作品讓大家欣賞。同時也提供 Commission 讓其他人可以向畫家指定作品的角色(通常是個人的獸設)、動作、背景等等。YCH (Your Character Here) 以及階梯競標 (Ladder Auction) 也是常見的模式。如果是連載作品或者遊戲的話,則會用 Patreon 月付或者每次更新付的方式。雖然說只有少數在圈內非常知名的畫家才有可能以畫家為全職(賺的也不是大錢),但有營利模式在那邊運作,業餘畫家在現實考量下至少還樂意去花時間投入他們的興趣,慢慢累積一萬小時。
獨立思考與行動造就社群
「思想開放,比較能容納不同族群」是我原先要寫的理由。但我後來想想所謂的思想開放,其實說穿了都是自己爭取來的。像之前炒很熱的美國同性婚姻如果沒有LGBT社群的爭取,那麼結果就只會是一般人眼不見為淨的想法:「我們一向最尊重同性族群,但是你們就是不能結婚喇!看了就不順眼。」理想上一個國家的價值觀,是所有公民的價值觀的加總。如果自己沒有貢獻自己的價值觀的話,那麼自然自己的權益就會被忽視了。
人並不會因為到了思想開放的環境,而整個人馬上就會變得開放。這是需要花時間自己去想的。所謂獨立思考,就是問自己核心的價值觀有什麼,然後根據這些價值設立目標,然後行動。
範圍縮到 furry 來看的話,如果沒有獨立思考,就不會有今天的 FA、獸展、拍賣網站、畫家們、etc…。獨立思考的反面就是人云亦云。
去中心化的結構在不同文化下的運作
獸迷與一般 fandom 的區別就是沒有所謂的 canon (典律),也就是說不像動畫迷一定會有圈內人都知道的角色(魯夫、魯魯修、etc.)。動畫迷肯定會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討論:推測劇情發展、聲優的活動、週邊等等。但是獸迷就沒有所謂的中心,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動物或擬人動物。你看過電影裡的火箭浣熊我可能不認識,我喜歡的《熊熊遇見小小鼠》可能你就沒有興趣。這一點確實會打散獸圈的結構。但也因為共通點是存在的,還是有連接的可能。剛才提的PK的獨立作品,也許你沒有聽過,但你可能因為這個共通點,而喜歡她的作品(也可能不喜歡)。
然而美國現在 furry 的主流不再以獸迷為主,而是擁有自己的獸設。這樣的現象使得連接方式不再是找尋共通點,而是獸設與獸設之間的社交行為。Second Life 與 IMVU 就是一例。社交比起找尋共通的作品還是簡單許多。
以上幾點只是我的想法,僅供參考。
最後我只想說,haters gonna hate。別人的想法你可能管不著,但至少確定自己是喜歡的,這點我覺得最重要。剩下就是找同好了。
一些補充
我還是覺得我寫地挺好的哈哈,雖然沒什麼太多考據以及參考資料,基本都是憑感覺寫的。不過如果讀者只需要這種程度的答案就ok的話,我覺得未嘗不可。不過又看了一遍之後,我感覺我可以稍微補充一些細節在裡面:
關於《很早就有很豐富的視覺刺激材料》,如果說美國是迪士尼的話,那麼日本就是手塚治虫了。手塚不僅一生量產了許多漫畫影響往後誕生的漫畫家(其中還不乏富有哲學思想或者討論在當時算前衛的議題的作品),日本的動畫量產方式也是手塚奠基的[1]。我現在手上正好有一篇關於手塚的影片翻譯還沒完成,希望有一天可以跟大家分享 🙂
然後《業餘畫家有營利模式》,在這項理由當中,不能小看同人誌展會以及付費平台(如Patreon)的貢獻。因為如果沒有宣傳的平台給業餘畫家展現的機會,那麼再好的作品也沒辦法迅速地傳播給其他人知道。在網路發達以前,日本早在1975年就有コミケ(Comic Market)了,而日本獸相關同人作品也在90年代左右增加曝光[2]。美國最早期的模式則是以雜誌(fanzine)[3]的形式於特定店家或者獸展販售。用某種角度說,藝術作品在市場經濟的框架底下找到了生存方式,而網路只會更加幫助藝術作品的繁榮
接著《獨立思考與行動造就社群》,獨立思考真的太重要了,要強調幾遍也不為過。要知道只有自己會幫助自己,要知道只有自己的同類會幫助自己。當自我對獸的認同成了事實,剩下的就只有追求與實踐了。當你很喜歡某位獸繪師,你便知道為了要支持他繼續畫下去,應該要以金錢贊助他;當你很想要用更簡便的方式認識很多獸朋友,你便知道為了獸朋友們的連結,你需要創造一個平台讓獸朋友們聚集。不管是怎樣的認同其實都不出這個道理,並不是只有獸認同才會這樣的。只是我們這群獸朋友們多半都超級內向啊 😮
至於《去中心化的結構在不同文化下的運作》,其實可以從美國獸展看出一些端倪。美國的大型獸展多半都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論壇或活動。可能某一間會議室用來打電玩、某一間用來玩桌遊、這一間拿來討論獸裝的製作、那一間討論獸文學創作、還有一間討論 BDSM 常用的道具使用方法。至少我認為不會有任何一位獸是對「所有」論壇或活動都有興趣的。更廣義來說,獸其實就跟一般人沒什麼多大區別,可能有人愛打籃球、有人喜歡研究政治;有人對某幾部動漫很感興趣、而有人則是美劇一出必追。如果用興趣去區分的話,我們的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結構。獸圈跟一般社會的唯一區別,就是我們某種程度上都對獸圖、獸漫、擬人動物有異於常人的熱衷。所以簡單來說的話,除了獸之外,還喜歡什麼就找人聊什麼吧!喜歡政治就聊政治,喜歡動漫就聊動漫吧 😀
大概這些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