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放式關係的一點想法

我想先聊一點我對於開放式關係的一些心得。

我的開放式關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最常出現的狀況,便是相處時間與空間的安排。

時間與空間的分配是硬道理。無論自己心理上再怎麼安排夥伴們的優先序,對夥伴投入的時間才是最直接反映出自己對於夥伴重視的程度。投入的時間不僅是直接相處、網路聊天的時間,為對方籌劃什麼活動也算在時間裡面。時間的分配在資源充沛的時候,可能不會出什麼問題;然而一旦自己的時間開始有限了,最常出現的狀況便是與X約的時間撞到了先前與另一個夥伴Y約好的時間。照理來說,優先序在這個地方應該要派上用場,但我可能會因為取消了與優先度小的Y的見面而讓Y感到權益被剝奪;或者我可能因為前述的可能性,而不敢跟優先度小的Y取消見面轉而欺騙X,謊稱那一天有其他活動;或者我可能因為讓X知道了我取消了與Y的見面,讓X擔心Y的權益受到剝奪,而影響Y對於X或者我的觀感。光是一個簡單的約見面,就有這麼多種地雷任君挑選,你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做了多少的溝通與心理建設。

這還只是時間上的分配,倘若遇到空間上的分配,問題就會複雜很多。如果我所抱持的期待,是能夠讓自己能夠同時在同一個空間見到這些夥伴,並且自私地期待他們之間的關係會奇蹟似地變很好,那麼這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完全沒有替這些夥伴著想。介紹兩位朋友認識與介紹兩位自己的夥伴X與Y認識,可以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一般的兩位朋友之間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但X與Y就時間分配的角度上,依舊是競爭的對象。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是端看自己的資源有限的程度,以及X與Y對於資源的需求程度。總之無端把兩位潛在競爭對象放到同一個時空下,就算沒有檯面上的競爭,就算X與Y心態上並沒有競爭的意識,X與Y心底難免會有疙瘩在。或許在某些神奇的機緣下(至少我手邊沒有這種例子),他們的關係真的有可能會變很好。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XY雙方都沒有辦法在這次見面當中得到最大的快樂,他們的快樂被空間的分享打了許多折扣。倘若X與Y即將在同一個時空中出現,除了與他們積極溝通之外,我現在的做法會傾向於降低自己與X、Y互動的期待,將互動維持在朋友的程度,然後小幅度地根據優先序,微調與X、Y互動的方式。

關於時間分配,除了X、Y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競爭對手——我自己。身為內向者,即使我與X、Y再多親密,我自己也會想要有足夠的時間與自己相處。在獨自一人的時光,我可能是跟狼葛格玩耍,我可能是寫部落格文章,可能需要靜心思考,也可能只是單純放空。但若是自己太容易受制於通訊軟體的訊息通知,那麼自己的時間就會因此被大大的剝奪。我到現在有的時候還是會無法控制自己接收/回應訊息的時間,這也是我自己需要持續學習的課題。

講到通訊軟體,接下來這個狀況,是我曾經遭遇到的問題:文字訊息的解讀。

首先,不要輕易為文字訊息的表情預設立場。見面聊天與文字聊天的差別,在於細微的肢體動作、表情與聲調。這些非文字的表達可以幫助聆聽者了解說話者是用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態度去表達一句話。舉個例子的話,「我不懂你的意思」這句話,既可以是質疑意味,可以是請教意味,也可以根本是在裝可愛耍蠢。這些意味可以很明確地透過肢體語言表達出來,但是如果企圖只用文字表達不同的意味的話,勢必得在文字上做些修飾或者補充。比如說:「我不懂你的意思。」『欸⋯⋯我不懂你的意思orz』「不懂 :>」。只是這麼一來,平常加表情符號加習慣了,突然出現許多普通的文字訊息,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變得比較嚴肅。這點要小心。

除了文字訊息的表情之外,在理性討論事情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情緒的帶入而無意間讓討論的氛圍變得嚴肅,或者帶有爭吵的感覺。這個時候,對於對方願意分享想法表達感謝,是至關重要的,是至關重要的,是至關重要的。真的很重要。沒開玩笑。表達真誠的感謝(順便附上幾張可愛的獸貼圖)會讓雙方都知道自己有感受到對方替自己著想(白話文來說就是:你很替我著想>我知道你替我著想,所以我表達感謝>你收到了我的感謝,所以你知道你的付出是有用的)。最糟的一種情況是,雙方在討論的時候都在替對方設想,結果互相解讀的時候都認為對方在傷害自己。務必要小心,避免這種對話無能一再地重演。

最後,我覺得有一件事情是我目前不知道該怎麼解釋的部分。那就是對於對方的高度信任

猜疑與謊言絕對是開放式關係的大忌。當然無論是哪種關係都不能有猜疑跟謊言,但是在開放式關係,猜疑與謊言帶來的傷害會比較大,因為其他夥伴的存在已經老早就明白表示了,所以感受相對具體很多(腦補比較容易與明確)。除此之外,我覺得對於在關係中發生的問題(比方說突然不能見面、坦承自己曾經撒下的謊言),如果是能夠修復的(改時間、願意原諒對方的過錯),那麼適量的容錯會為雙方增加事情處理上的彈性。這兩個要點都跟信任對方有很大的關係。猜疑與謊言可以很快地瓦解對一個人的信任,這會讓自己對對方的解讀完全不同:出去吃個飯變成了出去開房間,我今天有事變成了我今天不想見到你,諸如此類的。另外,如果無法相信對方真的會誠心修正之前的過錯,那麼當下的這個小錯,便會變成了未來猜疑的種子。

至於我所謂不知道怎麼解釋的部分,則是我對於兩種人的信任會特別的強烈:個性與我相近的獸迷,以及能讓我覺得我被對方看見的人。之所以強烈,我猜也許是因為把自己投射到對方身上了,因而用自己的思維去解讀他人的行為;也許自己認為對方之所以能夠正確看見,是因為對方也有與自己類似的過往。我也不知道我上面說的這些理由是不是我真正的理由。

我只知道,這種前所未有的信任,在以前的我身上是無法看到的。

這股信任感非常的真實,即使我目前無法完整地抽絲剝繭,理出其背後的根源。

然後下面是我目前對於這份開放式關係的擔憂。

在接受這些夥伴給予我的關注,而使我的幸福滿溢的同時,我的思維持續擔憂著故事的結局會往新聞上的社會事件傾斜。人是會主動尋找規律的動物:規律代表可預測,可預測代表防患未然,代表生存。我從小到大,持續從眼前電視與網路裡的社會尋找規律,而這些規律告訴我,我現在正處的關係,是危險、是死亡、是信任的破裂、是道德的崩壞。這樣的思維,在我的價值觀裡深植已久。即使我口頭上說我非常支持,並且非常樂意去同理不一樣的關係模式,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異音,依舊揮之不去,梗在心頭。

然而,我的心底持續抵抗著這個規律、這個命定——我想要在當下的關係中,摸索出一條新的模式。

為了要好好地謹慎地守護這段關係,我不自覺地時時刻刻關注夥伴們的動態。即便我們已經事先約定好互動的頻率或者見面的日子,我無法在他們給予我問候的時候,持續地視而不見,只因為眼前的工作需要我的專注。我也會觀察他們最後在線上的時間,推斷他們是否有空去回應我前面跟他們說的話。或者我會多花二十分鐘的時間為線上的聊天收尾,只為讓整段文字角色扮演有個良好的體驗,而不是突兀的中斷。

的確有一部份的我是真心地享受這樣的美好互動,但另一部分的我卻也真切地提心吊膽,深怕誤會在微小的錯誤中浮現,並且病毒般地迅速擴大——思維裡的那些規律們在我的腦海裡持續呢喃著。

我雖然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擔憂受怕,但「規律的呢喃」確實會時不時打斷我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我卻也覺得讓這個呢喃持續煩我是好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一旦把這個呢喃拿掉之後,我的任性會不會為這份關係帶來傷害?

曾經我是一個把心房關閉起來,拒所有人於外的人。我會努力端出燦爛的笑臉面對生活上必須面對的人們:爸媽、同儕、舊友,但我只會把我內心的矛盾吐露給我最好的兩三個朋友。即便如此,他們卻也沒能讓我擁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也不覺得他們能夠真正理解我的矛盾的根源。

如今,我身處在關係當中。在我眼裡,夥伴們給予我的安全感超乎以往的朋友——他們願意注視並呵護著小灰狐、他們理解我對於開放式關係的想法、我們互相知道在這個關係裡各自身處的位置。對於我能夠放心地在他們面前展露出我從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現的自我,我除了滿溢的感激之情,也只能盡我所能,對他們同樣投以強烈的注視、給予他們格外的關注與安全感。

窸窣的呢喃依然縈繞著:「現在離開還來得及⋯⋯!」「不要再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中了⋯⋯!」「人心隔肚皮⋯⋯!」「你眼前所見都有可能是虛假的⋯⋯!」

但我依然甘願冒著這個風險,持續與他們溝通下去,持續經營這樣的關係。或許是因為這份美好太珍貴,不知何時才能有下一次的機緣;或許是因為,我十分信任在關係中的每個夥伴;也或許是因為若我不冒這個風險,我會一輩子後悔。

無論接下來如何發展,我由衷感謝這些夥伴這段日子的陪伴。謝謝你們。🦊

對「關於開放式關係的一點想法」的想法

  1. 通訊軟體的聊天..真的是非常要有巧思…比見面對台要來的更難…特別是對不熟的人~文章裡提到的說臨時不能去真的是有深刻體會過…且原因太過簡單…且每次都一樣…最後導致摯友變成了陌生人~有時候回憶起來~會不會是我自己一廂情願把他當成摯友~

    看不到的情況下~總是有著無限可能的想像…認誰也沒有辦法…
    有時候講與熱觀的人交朋友~卻怎麼樣也搭不上話~
    經歷造就了一個人~感覺就是模樣完成了大半!
    要再把那模樣打碎.溶土.重碩~就如同毀滅自己一般~
    有條理的慢慢重碩,也是很困難,自省大概就是最常見的一種了

    習慣冒險的人~會去關注與預測下一步可能發生什麼事情!
    還不習慣的人~會去擔心與注視下一秒也許會有什麼改變!
    其實每一個人大概都是這兩種循環在跑,2種以外都先以天才兩次帶過吧…
    常會想到一件事情的正反面,也沒有什麼麼不好
    重點是怎麼樣去選擇,但多次的失敗,與年幼時的心烙,往往會讓選擇看像負面,
    進而一直走向孤獨的路,最後就是後悔自己的人生。

    時間與空間的分配上,其實也只是環節中的一點,一但加上了自己以外的時間與空間的交錯,
    總是會有很多無法預測的結果,這例子也許不是很好…但深刻進相近的就這個
    在高中2年時候,決定轉科,班上兩位好友和我討論與每節下課詢問,一整天下來,終於下定決心轉系,
    也在心終定了下來,要本他們倆當死黨,回家後,
    很高興有了好友,很高興找到自己的目標,哪怕是要重讀也沒有關係
    媽媽找我過去搭話,說爸爸被資遣了,嘆了一口氣出來,當下很快的回應了一聲
    喔…之後全身的血液好像從心臟那擠出來,一身的麻痺感,由中心往下與下蔓延,
    之後就回房發呆了。
    就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我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整理出來的東西沒了,得到的是那種深淵的感覺,
    隔天學校後,聽到我突然說不要後,感覺又是什麼呢?
    那天晚上在看電視的爸爸,繼不言,目也不轉,他對於自己為公司奮鬥了10年得到了什麼?
    媽媽又是依什麼心情,才打算跟我說的呢?

    時間的分配,分配出來的時間,分配出來的時間,會累積起來,積起來的心情,又被分配的時候,
    撞在一起,激出了心情。

    有時候覺得心中的矛盾,就是想要求的大家都能美好的答案,然而,
    大家都覺得美好的答案,
    就是
    都能互相體諒吧?
    亦或者
    只是在互相容忍呢?

    人生不外乎,就是在一直在尋找,能讓心靈愉快的答案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