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上一些瑣碎的文字,分享給大家。
性慾
擁有性慾究竟是一種詛咒/抑或一種祝福
我是因有性慾而受到侷限/抑或獲得自由
我能否擁有暫停性慾的開關?
抑或能讓性慾如流水般來去?
生命究竟是擁有選擇的權利才能自由,
抑或是擁有隨遇而安的心靈才能自由?
生存是一場競賽,從競爭中獲得選擇;
生活是一段旅程,從旅途中體驗感受。
生存是詛咒;生活是祝福。生命如是。
性慾對我來說到底是什麼?
我的性慾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獸人的性感,他觸動我內心最脆弱的一塊。
性慾形塑了我的獸認同,沒有性慾就沒有我的獸認同。
性慾主宰了我欲求的對象,他們必須是獸人或獸迷。
獸人的性感長久以來都是我的把柄,因為那「看不見的權威」時時刻刻關注著我的一舉一動。一旦我在不適切的場合露出了我灰狐的一面,它便會見獵心喜狠咬住我。他人若看見了我身上它的咬痕,便知曉我其實是離經叛道的異類。
然而我無法也不願意放棄獸人的性感。也許我只是後天地在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這種性感,但我最終因此得以脫離人類既有的傳統關係框架,並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歸屬感。若是有人將膜拜獸人性感投以鄙夷的眼光,那我會說在這個基礎上,世間的所有崇拜都應該同樣地被鄙視與遺棄。人們對於世間事物或者創作的迷戀,只要沒有危害到他人的基本人權,我認為都不應該受到質疑。
就像我很珍視我對於音樂與數學的喜愛,欣賞獸人性感的美在「我」的構成裡,也是如此根本,如此不可撼動。
・
在目前的社會框架底下,自己的思維遊走在人類社會與獸迷社群之間。人類社會這一側,有我血緣上親近但思維上相去甚遠的家人與親戚,也有我求學與現職路上所認識的普通人們,另外也有生活周遭會遇到的鄰居與便利商店店員。我在這一側目前維持著最低程度的社交,一方面我沒有很想要參與他們(無趣)的生活,一方面我也覺得在價值觀方面(尤其是家庭與金錢)與他們對不太上。作為一個傾聽者,我很少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總是追求和諧、與人為善。或者說我討厭與人起衝突時,爭吵所帶給我的憤怒情緒與算計思維。我只有在很確信自己站在絕對正確的位置時,才會試圖以理服人。
獸迷朋友這一側,有透過部落格結識的許多朋友,也有在獸聚、獸展上認識的朋友,以及社群網站上素昧平生的朋友。之前其實還蠻常在噗浪跟推特上跟大家互動的,私底下也有與幾位獸迷朋友來往密切。早先大概是因為使命感以及歸屬感,所以投入不少心力在臺獸研跟獸無限上。近期雖然因為發生了許多事情,所以社交上的動力少了很多,但與自己比較親近的夥伴還是非常親密。雖然不會瑣碎到去聊今天寫了哪些程式碼,但都會互相關心工作以外的生活狀況。
我一面作為兒子、程式設計師、鄰居這些社會熟知的角色,為了生存而勉強自己去應付社交;一面作為灰狐與獸雙性戀者這些社會陌生(也許排斥)的角色,尋索著獸人的性感與獸迷的凝視。
・
也許最終,這兩者之間的界線終究是要被打破,才能不再原地踏步。我已經有點厭倦在兩個社群之間的夾縫中生存的狀態了。一想到男同性戀他們可以趾高氣昂地拿他們背後的社群作為靠山,然後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結交同性伴侶的權益,不免覺得羨慕與嫉妒。表象上我像是個男同性戀,但我終究不是——無論是就性偏好的角度或是社群的角度而言。他們當然也有他們所需要面對的課題,也需要經歷與自己的拔河、與伴侶的拔河,以及與原生家庭的拔河,但相較身為獸迷的我而言,他們終究在檯面上已經獲得了法律的支持,並且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與男同性戀社群可以給予他們協助。
雖然很想要打破我自己身處的人類社群與獸迷社群之間的界限,向人類社群坦承自己獸迷的一面,但我本就很排斥別人基於好奇心或者質疑來挑戰我自己所謂的獸認同。也許一部分是因為我自己也很難去跟別人說明我為什麼如此眷戀獸人的性感,一部分則是我所身處的人類社群環境,似乎也沒有很支持非傳統的戀愛關係。
但還是很想要打破。
還是希望人類社群能認可我的獸迷身分,因為得到他人的認可讓我可以比較安心地與他人相處,我也會願意跟他人分享我的更多面向。當然不敢說要一蹴可幾,但也許可以把認可的程度分成不同層級——比如從認可我很喜歡狐狸開始;不過如果最終他人也能夠認可我的獸認同,乃至於我的性偏好與獸人的性感,那就再好不過了。
・
若是用務實的角度來看待我的獸認同的話,性慾塑造了我的獸認同,而社會於此同時也侷限著我性慾的模樣——說穿了這世間上的任何認同都只是個人與社會的一場競爭罷了。不過有趣而弔詭的是,我的這些基於獸認同所建立的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立,也是拜這個社會所賜,使得獸認同獨特而詭奇,使我從(一小部分的)獸圈中獲得「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的安適感,使我很容易信任擁有類似獸認同的人,並且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
如果大家一覺起來,突然都覺得獸人好騷好性感的話,說不準我的獸認同會因此而崩壞,或者說我可能不再會以「獸認同」作為標示我的標籤,而是往音樂或者數學的方向去建立我的獨特性。或許在那樣的情況下,基於獸認同所建立的關係們會因為其普及化而變得相對膚淺。那麼,回過頭來看,這是不是意味著我所看重的獸認同,其獨特性只是因為它被社會排擠而變得稀缺,而不是因為它的本質?這世間上所有的認同或者信仰,其獨特與否是否只與稀缺性有關,而不是因為它的本質?
好比如果「男人好女色」是個男生之間普遍的「認同」的話,那麼好女色的男生似乎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就無所謂獨特性了。那麼「獸迷好獸人」撇開其獨特性,是不是其實也與「男人好女色」一樣「膚淺」?
為了在這場「避免孤獨」的社會競爭中成功,我『發現』了這個獸迷社群,然後『覺察』到自己的獸迷認同,最終『尋求』並找到了親密關係。這一切都如此地膚淺,是嗎?
・
但事實是,並沒有很多人能夠理解「獸迷好獸人」所為何來。因為「獸人的性感」的本質並沒有被深入了解(至少就我所知),所以許多普通人看到性感獸人的創作,還是會用排斥或者看笑話的心態在評議。所以說「獸迷」之所以稀少,恰好就是因為「獸人的性感」的本質遭到排擠。於是乎,如果直接撇開「獸人的性感」的本質不談,這就好比評論咖哩飯卻不品嚐咖哩、評價 iPhone 卻從未使用 iPhone 一樣沒有意義。
「獸人的性感」的本質是什麼?在這當中有沒有「美」的成分?我想任何一種認同或者喜好要能夠被部分人接受,那這個喜好的本質應該至少得具備一些「美」的特質在裡面吧?
「美」可能會帶給人們因本質而異的舒適感受,或者帶有種吸引眼球的特質。「美」有可能在井然有序的一系列星巴克馬克杯收藏裡,有可能在彩繪玻璃透過自然光灑落下來的多色光暈中,有可能在一本剛拆封的新書裡紙料觸感的細膩溫和而不過度光滑,有可能在民族風格音樂的配器與旋律所觸發的身體律動裡。
如果能夠好好說清楚「獸人性感的美」跟一般「人類性感的美」的異同,是不是就有可能因此可以打破我自己所屬的人類社會與獸迷社群之間的界線?
只可惜我的立論僅此而已,我只能肯定喜愛獸人以及其衍生的獸認同是獨特而絕不膚淺的;而我,乃至於獸迷,是如何形塑這種喜愛的、理解這種美的,我至今仍然沒有答案。
我很希望有一天我能夠獲得答案並且分享給他人,而非不明不白地一直掙扎在兩面生活的邊界上。
量化與質化
只要牽涉到次文化的研究,最終會回歸到群體之間爭奪標籤定義:什麼是「台灣人」?什麼是「網友」?什麼是「女生/男生」?什麼是「主流男同志」?什麼是「獸迷」?
先講一下我對定義的看法。通常一個好的定義會要求兩個層次:邊界明確、趨勢相近。
邊界明確:「台灣人」的定義看似簡單,好像只要要求拿出護照或身份證就了事了,但會有些眉角。擁有雙重國籍的人是台灣人嗎?長年住在海外的台灣人是台灣人嗎?住在台灣多年並且認真耕耘台灣的外國人是台灣人嗎?沒有台灣身分證但長年在台灣工作的外籍移工是台灣人嗎?
但是,在我們腦袋一想到台灣人的時候,我們真的會去想到那些不會講中文不是漢人但有台灣護照的「台灣人」嗎?(你知道不是漢人包含了原住民、新住民跟吳神父?)我覺得蠻難的。最終我們還是會往「大部分的台灣人」這個方向去想像台灣人。
趨勢相近:「台灣人」都貪小便宜,還是都喜歡珍珠奶茶?我們跟外國人介紹「我們台灣人」的時候,我們真的能夠代表台灣人發聲嗎?或者我們真的有辦法說出針對自己人生閱歷遇過的所有台灣人最適當的一個總結形容詞嗎?我們用平均的方式去總結了自己眼中的台灣人,這個「平均」是不是就代表離這個平均兩個標準差以外的個體都不是正常的台灣人?那這樣的話我們使用「平均」的總結還有效嗎?
我覺得還是有效,但有效程度取決於標準差的大小,也就是大家是不是都離平均很近。比如「台灣人基本上都說中文」的主張可能還算有效。但「台灣人都喜歡看棒球」就不好說。
既然定義的邊界跟趨勢可以透過看數據就能分辨一個定義的有效性,為什麼還是吵成一團?
因為要嘛是無法量化,要嘛是取得大量數據的成本太高。
所以只好大家各自憑自己的主觀講個大概。
比如說,「主流男同志」到底是什麼模樣?以及「獸迷」是不是喜愛擬人動物先於喜愛人類(何謂喜愛?)?
量化的方法是可以去針對男同志去採樣,但就定義的邊界而言,母群體是什麼?哪裡可以找到所有住在台灣的男同志的完整清單?如果不是出櫃的男同志,或者自我認同不是男同志但性生活都是跟其他男同志,這些要怎麼算?有學過統計就知道,沒有明確定義的母群體,抽樣就會有偏差,出來的量化結果也會跟著有誤差。誤差多少?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母群體。
量化的問題也會出現在趨勢分析上。怎樣的男同志是「主流」?會去泡三溫暖的就是嗎?會自拍裸照上傳的就是嗎?只要自己認為是男同志並且喜歡參與同志遊行就是嗎?聽團仔男同志就是嗎?跟其他男同志聊時下流行話題就是嗎?網路聲量前1%男同志以及其男同志追蹤者就是嗎?
於是乎我們在討論所謂「主流男同志」的時候,還是憑藉著我們(至少我)自己的想像,好像「主流男同志」就會狂發裸照,底下推文都會說好香好香。但!這個想像也許在質化研究上可能派得上用場,的原因是因為如果大家對於「主流男同志」的想像是接近的話,那麼即使在事實上他們並不主流(假設只有佔所有男同志的1%,而且還不是聲量最大的1%),質化研究還是可以主張「你看,絕大多數人在用『主流男同志』的詞彙的時候,都跟我這邊所描繪的『主流男同志』大致吻合,還有專家學者背書,所以我後面的討論不會造成歧異」,或者「我接下來要講的『關於主流男同志的故事』,是普遍受到男同志圈認可的,是如大家想像的『主流男同志』」。這是質化研究的優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我們只需要作出一份百分之百詳盡與完整的研究就好。這份研究應該要涵蓋到完整的母群體,並且對於每個問題都做出最完整最全面的說明以及分析。但事實就是做研究是有其侷限的:完整度、時間、人力與預算,這三者只能取其二。我若是要完整的研究並且只花一年的時間完成,那麼做這個研究的預算跟人力一定會炸掉;我若是要精省預算但還是要確保研究的完整的話,那研究的時程恐怕要拉到三年或五年的時間。
另外一個侷限在於研究者作為一個個體的視野侷限性。理工科的研究對象通常就是數學式子/演算法正確性或有效性的證明、新研發的材料/微生物能不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標準測試,之類的,比較不會遇到視野侷限的問題;但尤其在社會科學,這個侷限會更加明顯。每個人的人生經驗都是獨特的、每個人對事物詞語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要怎麼在這樣零散的基礎之上建構出一個理論,並且讓大家可以在這個理論之上可以展開討論,是社會科學的一個主要的挑戰。各家所提出的理論或許都會因為受到視野侷限而有所偏頗,面對這種問題,彌補方法就是更多由不同人針對同一個問題所做的研究。越多的研究,視野就更加完善,從這些研究中整理並統合出的理論便會是更加完整與詳盡的。
做研究(無論質化量化)是爭奪標籤最扎實也最費力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會貪圖便宜直接拿我們的既有印象去說服別人,但常常就是你的現實跟我的現實本來就不一樣,你在你的母獸圈,我在我的公獸圈,沒什麼討論的基礎,然後就群體會越來越極化。哪一天換我們獸圈去跟其他圈子爭奪獸圈這個標籤的定義的時候,是不是又會只能是聲量大的一方擁有絕對話語權?這個狀況的改變,我自己還是覺得需要透過積累一些能使人信服的研究來為大家促成基本共識。有了共識之後,去跟其他人論辯的時候就會比較有底氣,獸圈裡比較有聲量的人在論述的時候也可以因為參考圈子裡的研究而比較有憑據,而不是光在大聲而已。
社課之後
這篇主要是在講社團的那個社課之後自己的內心狀態變化。
這篇的目的不是要還原那一連串事情的原委,畢竟本來世間就沒有原委這種東西,原委只有在放棄所有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也因為文章聚焦在內心狀態,所以內容可能會有點意識流,有點碎片化,而且還有點尖銳。雖然說把文字公開出來多少具有與他人溝通的意味,但這篇的用字遣詞上可能會比較自私,比較不會去考慮他人有沒有看懂我文章的意思,也比較不會去考慮他人閱讀後的感受,可能也沒有想要聽其他人的回應的意思。
就是個 vent 吧我想。
疊加態們
- 覺得圈子文盲太多覺得崩潰/覺得既然是面對所有人那就應該要用最簡明的語言來說明
- 還是想要把一些我有興趣的部分好好研究/只想要跟在乎的人在一起就好其他不如全都退一退
- 看到一些曾經有針對社團做出負面發言的,對他們的所有發言都變得毫無好感/他們也都只是人,有自己的故事與見解,說到底其實也是對他們無感。
關於替人著想
- 越來越不想要做個願意設身處地替人著想的人。
- 反正話語都掌握在有話語權的人身上了,那麼我所做出的行動也會被那些有話語權的人解讀。既然我的本心會被超譯而不會被重視,那麼我還有必要去嚴格遵守我的本心嗎?
- 那些不會聽我說話的人也只會聽他們想聽的,那麼我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不就只是熱臉貼寒冰掌而已嗎?
shu
- 我把舒從我的名字摘掉了,因為我自認我不再適合舒這個字,無法再以溫和令人舒緩的姿態與人互動。所以今後我不想再被稱呼為舒。我叫做shu。小寫s是因為覺得大寫的Shu不好看,同時不想要做為一個強出頭的角色。
- 限自用:中文名稱能不用就不用,不然就用其他字。殊、疏、樞、輸、書,反正不要舒。
疏
- 看到喜愛男體先於喜愛獸人的「自稱獸迷」會皺眉然後滑掉:自認為男同志身分大於獸身分的會被我當成是「假獸迷」。這樣很以偏概全沒錯,但為了自己的心靈健康我也只好這樣了。
- 我討厭那些挾著人氣卻對自己的發言不負責任的某些人。為什麼我們還要去服務你們的情緒,那我們這些平時發言很謹慎地內向仔都是白癡嗎?
- 為什麼圈子裡那麼多人前人後?這是把像我這種非常注重言行一致、對外對內一致的人當作是白癡嗎?我還不想要承擔你們的風評被害,被誤以為也跟你們一樣是會搞人前人後那一套的偽君子。
- 覺得沒甚麼動力做研究,同時也有很偏頗的想法:如圈子偏幼稚、對獸設的想法很粗淺、圈子裡的人好像都只聊遊戲。同時也對於獸圈其他面向也漸漸失去求知的動力(獸圈歷史、獸信仰、狼樂、野邦、文學、VRChat、抖音、臉書等等),因為覺得對自己沒有用。
- 唯一可能還有動力的只剩下獸人的性感、獸人的美學的探討。
- 對毛裝興趣也下降,畢竟身在相對炎熱的台灣,然後又隔一層毛皮影響觸感。現在看到毛裝只想到熱。
- 不想接觸圈子裡的其他人,好累,沒心力去服務其他人的情緒。不想花額外的心力去跟不太熟的獸互動。
- 變得不想去廣泛地接觸獸圈的每個角落。
- 但與其說只是對獸圈興趣下降,對其他東西也是興趣下降、耐心下降。聽音樂變得沒有耐心、玩樂器變得沒有耐心、思考事情變得沒有耐心、讀書與寫文的耐心也非常不足。目前只有健身跟語言學習上還有些許的熱忱,但日後也不知道會不會這些興趣會不會漸漸消退。
- 沒有很想要關注生活周遭發生了甚麼事。很累。工作方面也比較得過且過。
猿猴與狐狸(哲學家與狼)
- 覺得當人/猿猴好累,只想當隻狐狸就好。
- 猿猴是算計是利益分配;狐狸是信念是核心價值。
- 但要生存就要與人合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虛無主義
- 《灰》
一分鐘一小時一日一週一月一年的
平均的平均的平均的平均的平均的平均
等於
深度灰階冷沙特調 P600號 去冰
它靜靜地平均著
- 《靜夜思》
夜
無聲
暗室內
手機微光
半夢半醒間
在思念的大海
或躺或臥著
目光游移
獨自身
低鳴
憐
止不住的淚水
伴著 Max Richter 的你的淚水、我的淚水
毛毯上的你的淚水、我的淚水
在速食店與一旁公園的長談
我未曾讓你知曉的我的淚水
你未曾讓我知曉的你的淚水
我們未曾知曉的淚水
・
謝謝你讓我看見你的淚水
我很幸運能得到你的認可
謝謝你願意凝視我的淚水
我很幸運有你願意陪著我
・
抱歉我搞砸了
我讓你承受了替我著想與替你自己著想之間的矛盾
讓你承受了我的自私
但之後會找到的
屬於我們開放式關係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