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曝光與借鑒

最近事情比較雜亂,打算把以前翻譯的文章貼過來。

這一系列的文章都是從[adjective][species]挑幾篇我喜歡的然後翻譯出來。之所以開始翻譯,一方面是想要藉由閱讀與翻譯文章反思,了解獸圈也了解自己。一方面則是透過對於獸圈實際的貢獻多多少少參與點什麼,順便以文會友。

原本這些文章我都發在巴哈姆特的獸迷主題樂園裡。當時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平台,因為在形式上我可以發表比較長的文章,而不像糟糕島Komica討論串的格式;在使用者上畢竟巴哈姆特是提供給一般人的平台,進入門檻比狼之樂園等等低許多,獸迷版的知名度也比較高(吧?)。反正重點就是發出去的文章總得有人看到跟回應才行。

《曝光與借鑒》是我的第一篇翻譯文章。簡單來說這篇文章帶給我的啟示,就是要設法透過向外人曝光自己的圈內喜好以及借鑒於圈內人的行為,讓自己更加認同這個圈子。更進一步地講:向外人曝光是為了強迫讓自己主動為自我的認同辯護;而借鑒於圈內人則是透過互動增進社交以及加強自我的認同。我想這個概念不管是在什麼圈子都是一樣的。

那麼,下面請看。


 

《曝光與借鑒》(Witnessing and Mirroring)
原文:Makyo (2014/11/26) 原文網址
翻譯:shuthegreyfox
原文與翻譯文字皆在創用授權BY–NC–SA 3.0之條款下提供

我個人不太上Reddit(網站本身挺好的,但我對他們主題版(subreddit)的熱度實在沒辦法超過幾個禮拜),不過我有時候在上面逛還是會發現一兩個不錯的連結。像最近我就在幾個性別相關的主題版上找到幾個我覺得很棒很適合套用在獸圈(furry fandom)的觀念。

我在[a][s]上講了很多身份認同(identity),多到我自己擔心會不會講太多。然而時不時我就會重新體認身份認同的重要,而這讓我不禁讚嘆身份認同是如何改變我們思考自身的方式以及我們與周遭人事物的互動。我也時不時會感受到我是身處在一個巨大、奇異卻又令人開心的亞文化(subculture)圈子裡,而無論是怎樣的身份認同,在這個圈子裡都是相當重要的。

過去十年左右我經歷了一個劇烈的轉變。當然你可以說過了這麼長的時間,本來就應該會有相當大的變化,當然也就會蛻變出全新不同的自我。但回過頭想,應該就是那一個劇烈的轉變才造就了現在的我。回顧過去十年的生活之後,我才能深刻的感嘆:「我的天啊,我以前跟我現在比起來完全不一樣。」

劇烈的轉變本身真的不壞。從各種客觀的角度去看,面對自己長大成人是件好事。我覺得我現在更健康。我根據我對我人生的期望實踐各種事情,諸如定期拜訪治療師以及精神科醫師,或者做我知道我必須做的視力檢查等等。

另外我也開始面對自己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 person)的事實。雖然同一個事實可能是以不同形式呈現,不過總之我面對這個事實將近十年了。但是我當時始終沒有勇氣去面對它,而是選擇隱藏,甚至讓自己視而不見。不過最近幾年,我開始坦然面對,我也將這個事實坦白給我的丈夫、我的夥伴、朋友,然後我的工作,以及這幾個禮拜才坦白的家人。讓與我最親密的人重新認識我,對我來說意義相當重大。這不僅幫助我與其他人的日常交流,而且我們還可以有坦率而開放的互動。這種互動在過去八年左右以來我是從來沒有過的。

另一個我發現我經歷的轉變是我的朋友圈的結構。我很感謝我有許多朋友,不過我注意到在過去幾年開始並且我開始相當珍重的的友誼當中,有很大一部份,某種程度上會涵蓋性別相關的交流。我一直在找尋讓我連結周遭人事物的方法,而這通常包含找尋與我有共同興趣、目標、生活方式或者身份認同的人。關於這點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裡提過,也提到獸(furries)是如何找尋其他的獸同好。而我在過去兩年的時間,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情況下,我一直努力搜尋與我有類似性別經歷的夥伴。

上面提到的兩個概念與我在文章開頭提到一篇論文裡的一些觀念不謀而合。這篇論文叫做《曝光與借鑒:跨性別身份認同形成的十四階模型》(Witnessing and Mirroring: A Fourteen Stage Model of Trans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連結在下面)。作者是 Aaron Devore。「曝光*」(witnessing)與「借鑒」(mirroring)這兩個概念,在獸與獸圈的互動上扮演根本上的角色,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亞文化是多元而不單一的。

*譯註:用「曝光」而不用「目睹」是因為譯者認為這樣可以讓「曝光」與「借鑒」的主語固定為自己,比較不會混淆。

以我的角度來說,這篇論文相當有趣。論文裡的這十四個階段概括了跨性別者自我接受以及自我實現的歷程。雖然其中只有一部份的階段比較符合我與獸的互動,不過為了保持完整性,我還是把十四個階段全部原字列出:

  1. 忍受焦慮(尚未聚焦到性別)
  2. 原性別的身份認同混亂
  3. 原性別的身份認同比較(找尋並衡量其他性別的身份認同)
  4. 跨性別的探索(發現跨性別的存在)
  5. 跨性別的身份認同混亂
  6. 跨性別的身份認同比較(以跨性別的參照團體作為跨性別身份認同的測試)
  7. 忍受跨性別身份認同(暫時認同)
  8. 跨性別身份認同的接受延遲(等待時機,尋求確認)
  9. 接受跨性別的身份認同
  10. 變性前延遲(進一步跨性別。確認原性別的身份不認同)
  11. 變性
  12. 接受變性後性別身份認同
  13. 整合(無法察覺跨性別)
  14. 自我滿足(開放地認同跨性別)

我之所以要把整個流程列出來,一部份是因為我真的覺得我自己探索獸的經歷有很多跟這個流程十分相似。在我找到一個我可以做自己的幻想世界之後,我開始認識獸的亞文化。然後我非常小心的試水溫直到我終於接受了自己認同獸的身份,並且也很驕傲地成為獸同好的一份子。在這之後我便開始撰寫獸相關的文章。擁有一個你感覺良好並且合理的身份認同,擁有一個生活方式不會讓你在根本上、在心理上產生摩擦。這種感覺很棒。

曝光與借鑒就在這裡派上用場。我的經歷跟其他的獸同好差不多——也就是說我在我們亞文化圈子裡的成員裡不太有什麼新的體驗。我參與一個感覺是獸圈必備的線上角色扮演。我有一個自創角色。有時候我會請繪師畫我的角色,或者跟其他人的角色一起。許多人一起投入的生活蠻棒的。

這種在個人身份認同以及社會互動之間的交互作用,反映出獸的生活最有趣的面向。在 Aaron 的論文裡,他提及許多人在追求自我了解的過程中會使用到的兩個概念。「曝光」簡而言之就是讓圈外人目睹自己的身份認同。「借鑒」則比較像是曝光的互補:在周圍其他人當中發現類似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就像是照鏡子一般。

這兩個概念在建立與強化身份認同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讓自己真實的一面曝光幫助強化我們對獸的身份認同。這也是在公開場合穿著獸裝、跟親密夥伴談論獸的話題背後的其中一部分理由。雖然 Aaron 表示:「當不帶感情的目睹者照他自己的感覺來評估,這會給曝光者一種『被沒有偏見的圈外人準確地目睹自己』的感受。」但是反之亦然。就像當媒體用不公正不準確的方式去描述獸的時候,我們亞文化圈裡的人會對這些言論會有相當的負面反彈。更明確地說,當我們愈被以錯誤的方式解讀,我們就會對展露自己真實的一面愈沒有信心。

借鑒或許對許多獸同好來說更熟悉。準確來說,借鑒就是目睹其他人在自己身上也具有的身份認同。這讓我們得以強烈地認定我們自己是屬於特定群體。Aaron 很簡潔地用三個論點對此做總結:「我們必須要知道那些我們認為跟我們很相像的人,他們也會認為我們跟他們很相像;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是被同儕認知並且接受的;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並不孤獨。」對於那些我們認為與我們相像的人,經由目睹他們並且與他們互動,我們得以再次確認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並不孤單,我們並不瘋狂,我們就只是做我們自己。我們把獸展的體驗提升到類似於靈知(gnosis)的境界。這對我們獸非常重要。

這些概念並不只是表面上適用於獸。如果我們撇開「獸」不談的話,我認為這些概念提供了一個讓人可以更自在地展現貼近自己內心的身份認同的框架。換句話說,一旦我們處在我們覺得很安全很接納的空間,我們會更容易接受並且採用在亞文化圈外可能不利社交的身份認同,並且利用曝光與借鑒的概念強化自我的感覺。

這讓我想到最近一個朋友對我的坦承。他說去數那些不是跨性戀者的獸有多少個某種程度上要比數那些是的獸要簡單得多。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提過獸圈如何接納男女同性戀者。事實上這同樣適用於跨性戀者,在 Kotaku 的一則採訪2013年獸展(Further Confusion)的報導也提到了這一點。

對於這個現象,我覺得一部份的理由可以參考之前2012年的文章一位讀者分享的一段話:「少數者的身份認同在社會動學中扮演著增益的角色。」換言之,因為我們已經擁有有自己身份認同的借鑒,我們會更願意分享生活上的的好壞兩面。雖然這樣感覺有點摻雜在一塊,但我覺得我們向以具備其他種身份認同的借鑒的人曝光會容易許多(比方說讓認同獸身份的與認同自己為同性戀、跨性戀或者其他身份的人交流)。至少有些人跟我有類似的感覺。

過去十年來我劇烈的轉變著重在性別認同上。我潛意識裡打破了在我年輕時強加於我的身份認同,然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我遠離工作上跟學校上不健康的關係,然後去找尋其他我認為可以的。我換了名字,改變了說話的方式,也改變了穿著。這類事情可以很簡要地用三句話總結長達十年來的轉變,但是這類事情同時也需要在社會的角度下站得住腳。因此我需要向我很棒的丈夫與夥伴曝光,還有我的父母跟同事。我同時也需要我這幾年來所交與我有類似經歷的朋友作為借鑒。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獸身上。我很感激我在獸圈裡以及在這個網站裡認識的超讚夥伴,他們不僅目睹我在獸圈裡的成長,他們也成為我的借鑒。還是一樣,感謝大家在我自己的旅程上一路相伴。如果你對本文的核心所提及的論文內容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這個連結


 

其實我自己在閱讀上常常會遇到一種困難:我還是會很想要把整篇文章整個吞下去,把每個看起來很重要的部分記錄下來。我發現這種行為也體現在我整理書本或者筆記上。常常因為捨不得,或者覺得好像很重要,就把筆記或書本留在身邊,但從來沒有機會再去仔細閱讀。這算是一種知識的詛咒吧。

呃⋯⋯題外話了,總之希望讀者喜歡這篇翻譯文章,或者在這篇翻譯文章中找到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段落。

對「翻譯:曝光與借鑒」的想法

  1. 其實我自己在閱讀上常常會遇到一種困難:我還是會很想要把整篇文章整個吞下去,把每個看起來很重要的部分記錄下來。我發現這種行為也體現在我整理書本或者筆記上。常常因為捨不得,或者覺得好像很重要,就把筆記或書本留在身邊,但從來沒有機會再去仔細閱讀。這算是一種知識的詛咒吧。
    -=-=-=-=-=-=-=-=-=-=-=-=-=-=-=-=-=-=-
    我有完全一樣的習慣,你“吞下去”這個詞比喻實在是太恰當了。
    每當我在網上覺得特別重要的書籍或是文獻,我甚至會列印出來,仿佛實體化之後,我就能夠把整個材料生吞活剥了。
    事實上,最終和這些文字再次相遇的場景都是我在整理房間或是搬家的時候。
    “啊,你在這裡啊!”
    “嗯,我一直都在這裡等你再來看看我”
    “讓我再好好欣賞一次你從頭到尾……”
    (5個小時後)
    “咦?天黑了?明天我再繼續收拾吧……”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