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 fox den

通勤與日常

減法/歸零

把注意力取回的過程,對我來說就是把會吸引我注意力的雜訊一一排除。排除不只是不去點開 App 或者網站,而是讓自己變得打從心裡就沒有想要去注意它們,或者說對它們無感。

比如說,對獸圈裡的眾多好友的動態變得比較無感。以前可能會花蠻多時間去留意獸無限、臺獸研成員乃至於一些獸圈好友的動態,去看看他們最近分享的獸圖、文章、個人的生活照、個人的札記等等,同時也會去看底下的按讚與留言互動都有哪些人以及說了些甚麼。

現在的話,除了那些平常就會見面的圈內朋友以及我喜歡的對象們之外,我就沒有花太多心思在留意他們的動態。一方面我對於圈內的我伸手不及的交友圈八卦已經失去興趣;一方面我也沒怎麼想要去迎合圈內人當下所流行的事物;又一方面我覺得擴張社交圈本身就是個很消耗我心力的工作,光是維持既有的關係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比如說,看獸圖這檔事。我以前很愛在 Twitter 看獸圖,但自從把 Twitter/X 的縮圖預覽功能給閹割之後*,我用手機「逛圖」的體驗就變得非常地無聊。除非點開貼文,不然 Timeline 上永遠只有文字而沒有圖片。於此同時,我把原本在 Twitter 上追蹤的繪師一併加到我的 FurAffinity 與 Patreon 帳號的追蹤清單裡,從此我的逛圖體驗就從 Twitter 搬到了 FurAffinity 跟 Patreon(或者 Telegram 的 FurryArt Watch 頻道*)。我如果真的需要擴充我追蹤的繪師,我才會主動地去看 Twitter 的 Home 頁面,看看基於 Twitter 演算法的推薦作品。

裏推以前也蠻愛逛的,大概也是跟逛獸圖一樣看一些獸迷真人澀澀的東西。但這個最近也變得比較少看了,頂多關注兩三個(身材)優秀的內容創作者12也就飽了。

一個接著一個把雜訊排除:電子郵件的廣告信、即時新聞報導與分析、獸圈以外的朋友動態、YouTube 的推薦影片,甚至是喜歡的對象們、狐狸們、原生家人們,以及人生最終課題的生死疑情*。排除雜訊到最後所剩下的東西,那便是日常。

日常是每天盡量睡足八小時後的起床;日常是週間的上班工作與下班運動;日常是每週一次的做菜;日常是定期的追垃圾車與整理家裡;日常是睡前的讀書時間。

通勤也是我的日常。

通勤日常

目前這段從家裡到公司/公司到家裡的路線,想想也已經過了七個寒暑。這段時間的日常也歷經了許多階段的變化。

早在買機車之前,我從小到大都是乘坐大眾運輸工具通勤的。那時我對台北市地區的理解,是公車與捷運的各站站名,而我對每一個車站的認識也都是點狀的。甚至像是雙連站、善導寺站這些我未曾下車過的捷運車站,我對他們的理解也僅止於站名,從未思考過站名背後的意義或者一瞥出口外的風景。

在載具上的我,多半也是思忖著利用在車上的時間多多補眠,多少消除前夜不為正事而熬夜晚睡的罪惡感。但有趣也無奈的是,跟我同站上車的旅客多半也有類似的想法。雖然明面上沒有將奪旗姿態擺出,但一踏進車廂的瞬間,大家就都進入了考驗觀察力與反應力的時刻:哪邊有座位?車裡有沒有需要使用座位的乘客?如果算計後發現搶占座位無望,那麼退而求其次,有沒有個倚牆而立的舒適站位?

若是坐公車的話,那麼遊戲早在候車亭便開始了。公車並不若捷運有劃定候車排隊動線,於是在候車亭的站位便是重中之重。若是能精準預測公車抵達並停止時後門開啟的位置,那麼自己便能順理成章成為第一個上車的乘客,座位的選擇便多出了許多。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鄰居/乘客,他們只管著要盡快上車而不管大家各自選定等候的位置。等到公車即將進站,他們便無視其他人直接湊上前去直往公車後門位置蹭擠,盡可能地緊貼著後門,像是要把他人都擠在車外不讓進入的姿態。

若是成功坐上了座位,也不一定就從此高枕無憂、一路好眠了:公車座椅也有分成有靠枕跟沒靠枕的。要是來了沒有靠枕的車型,那麼有沒有坐到位置就好像沒多大區別,因為即使坐下了也因為沒有靠枕而沒辦法補眠。

後來,自己買了一台機車之後,通勤日常便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的,是通勤時間從原先的大約50至60分鐘,變成30甚至20分鐘。雖然我再也沒有辦法在通勤時間補眠,但取而代之的是我可以晚起床半小時,也就是換得更好的睡眠品質。另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便是通勤路線的自由度。以往只有固定幾種公車路線或者捷運路線可選,現在我選擇的路線雖說仍然不會脫離最佳化通勤時間的原則,但確實獲得了更大的彈性。

自主決定每天早上的通勤路線,也意味著在通勤路上我不再試著沉睡,而是打開了探索者的眼睛,試圖去了解路上的各種蛛絲馬跡。

通勤觀察

首先,騎車通勤的重中之重,就是通勤所需花費的時間。一般來說,我們都很清楚距離決定了通勤的時間,因為距離除以市區道路速限就是通勤時間,而道路速限是固定的時速 50 公里。但很顯然地,這裡馬上就產生了兩個盲點。其中一個是距離的計算,因為兩點之間的距離並非兩點一直線那麼簡單。以台北市區來說,因為市區道路比較接近棋盤狀,所以兩點間的距離約略是 Manhattan Distance*

另一個我認為更大的盲點是通勤過程中所經過的紅綠燈數量與停待時間。我家到公司的通勤距離大約是 8.5 公里,如果說稍微偷吃步,以時速 60 公里來計算的話,照理說我應該只要 8 分半就可以到公司了,但很顯然的這不是事實。最終我的每日通勤時間會落在 20 分鐘至 30 分鐘之間,這中間增加的時間,一方面是因為交通阻塞使得時速沒辦法一直維持在時速 60 公里,一方面則是因為路上我會遇到 8 到 12 個紅綠燈,其中至少有 3 到 4 個紅綠燈會需要停待 60 至 90 秒。如果說把每個紅綠燈的停待時間平均算作 40 秒的話,那麼少說我也得多花個 5.3 至 8 分鐘在等待紅綠燈。

停待紅綠燈的數量與時間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我當天的通勤時間,而我因為嘗試過在不同時間點出門上班,因此我發現了即使是同樣的通勤路線,紅綠燈的時相在不同的時間點也會有所改變,進而影響我的通勤路線決策。

以前我會很精於計算從出門到公司的時間,確保自己可以盡可能晚出門、盡可能晚起床;後來我發現,如果把通勤時間掐很緊的話,通勤路上我很容易會時時刻刻都在注意時間,心情也會隨著交通狀況起伏。如果遇到阻礙路線的臨時停車或交通事故,抑或多等了一兩個紅綠燈,心情會變得相當焦躁。後來在檢討自己的注意力投放*之後,理解到要改善自己通勤時過度聚焦在時間上,那就讓自己提早 15 分鐘出門,如此也就不需要在等待紅綠燈的時候,還需要時時刻刻留意目前的時間,讓自己的注意力從時間解放。

除了通勤時間之外,我時不時也會留意路上的汽機車車牌,看看現在的車牌發到哪個號碼了。例如機車的話從 M 開頭開始發,經過了 N 開頭的車牌,到了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已經是 P 開頭了。汽車、電動車的車牌也有著類似的規則,只是他們的車牌號碼有不同的規律。雖然很想在這邊詳細列出,不過考慮到我比較想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所以這邊就先放這個連結*跟這個連結*給有興趣的人深入挖掘。

另外,前一陣子開始學起倉頡輸入法*。基本概念已經有了,也慢慢開始在一些只需要簡短回答的情境下,用手機或著電腦鍵盤練習倉頡輸入法。在路上騎車等紅綠燈的時候,也會看看周遭的路名、店家招牌上的字,試著套用倉頡拆字的原則去猜他們的拼字,還蠻有趣的。

日常與找回自我

我自覺很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影響。舒服的沙發座位可能會換取掉我一兩小時看影片的時間;一則朋友的訊息可能會換取掉我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思念或籌畫;一包放在茶几上的零食我可以在數分鐘內清除殆盡;拿起手機解鎖後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會讓我再爬一次社群網站朋友的近況(或者新獸圖)。我很清楚我是一個毫無自制力的灰狐。

對此,我的應對方法是日常。把運動寫進日常裡、把睡眠時間寫進日常裡、把煮食寫進日常裡、把閱讀寫進日常裡,……。即使出現了有點作息失控的周末(例如追了一整天的劇),我也不會太放在心上,因為我總是可以讓自己回到日常的生活脈動裡。我知道回到家後晚餐前就是運動時間、我知道要盡量睡滿八小時、我知道我每周會有一個晚上會煮一周份的便當、我知道每個晚上我會有一段讀書時間。計畫即使趕不上變化,只要知道自己能夠回到日常並且安於日常,那就足夠了。

要說我的下一步的話,那便是希望能夠有一個足夠吸引我的計畫(吸引力還得大於我的親密朋友們),讓我可以把執行這個計畫也寫進我的日常裡。

大概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