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Card Credit: (untitled) by ovopack, source: tumblr)
舒:「嗨,你好!我的名字叫做舒,我是一隻灰色的狐狸。」
某甲:『喔嗨!我可以看你的獸設(fursona)嗎?』
舒:「嗯⋯⋯我是有自己畫過啦,但其實我還不知道他應該長什麼樣子。」
某甲:『喔這樣啊⋯⋯』
(某甲已離線)
好啦上面可能有點腦補了,而且我其實沒有遇過上面的情況。算是我的假想約砲會情境吧?就像是用 tinder、beetalk 之類的應用程式憑藉著對方的外表去找尋潛在的約會對象。只是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參考的並不是真實世界本人的照片,而是我們自己構築出的獸形象/獸設。
只是我在看一些 Twitter 帳號的獸設頭像的時候,心裡總是會想到那些帳號裡還有其他繪師所畫的同一個獸設。雖然這些同一個獸設都有參考這個獸設擁有者的角色設定(reference sheet)去作畫,但是我的心裡總會很納悶:我要是也有一個完整的角色設定,而我也請了不同繪師幫我的獸設作畫,我還會覺得這些具有不同呈現方式的獸設,是同一個獸設嗎?更進一步地問,我會覺得這些獸設都是在畫自己嗎?
嗯⋯⋯好吧至少我承認我在看到上面這幾張非洲野犬的圖的時候,我會馬上就知道他們都代表 Utunu。他特製的矛以及身上的裝飾是我辨識出他的方式。如果我再細心一點的話,說不定我會看出他身上毛皮的紋路也有特定的花紋。
但是,這並不表示 Utunu 的獸設擁有者一定覺得這些不同風格的圖都是他自己。他可以聲稱他覺得是,但實際上他並沒有這種感覺。反正至少我們旁人無法知道。
由此看來,「自己認出別人,跟自己認出自己,兩者所需要的認知是不同的。」這句話目前還很模糊,比方說別人跟自己到底是指稱什麼、需要的認知有哪些不同,之類的。不過我暫時先接受這個主張。
肖像實驗
於是承接這個主張,我給了自己一個有趣的問題:
「如果我請不同繪師為我自己人類模樣作畫,這些由繪師所演繹出來的不同風格的我,我會覺得還是自己嗎?」
會這麼想其實也很自然。在整理臉書相簿看自己大頭照的時候,腦袋裡會馬上反應說這就是自己:「哈哈這張我在耍蠢」 、「嗯這是我在XXX拍的」等等。就算是稍微小一點時候的照片,也會這樣說:「哇這根本我的黑歷史⋯⋯」、「以前我臉好胖啊⋯⋯」。這個反應甚至會是很直覺的,可能連自我覺察的經驗都沒有發生(換句話說,腦袋不會去想「自己正在看自己」這件事)。

如果是在看自己嬰兒時期或者小時候照片的時候,腦袋就會開始提出懷疑:「這真的是我嗎?」、「我看起來這麼蠢嗎?」。現在的我雖然是由以前的我所持續累積的,但兩者相比之下已經漸行漸遠。現在的我與嬰兒時期的我兩者的連結已然看不見了。
前面提到說我與自己的幾年內大頭照的連結是很直覺、很自然的。那如果說身為人類的我與這些不同繪畫風格裡的呈現方式,我都沒辦法與他們產生共鳴、「看」到人類的自己的話,那就說明我感受不到與這些繪師作品的連結:「這真的是我嗎?」、「我看起來這麼呆嗎?」。
為了檢驗這點,我上了 fiverr.com 挑了幾個我看起來順眼的繪師,自己拍了幾張大頭照請他們幫我作畫:
嗯⋯⋯第一次委託繪師幫我作畫有種強烈的衝突感。在拿到作品之前,心中是滿滿的不合理的期待:就憑藉著我給他們的照片以及他們的畫風,我很希望他們的成品跟我「想像的」是很接近的(我腦袋裡連個畫面都沒有何來想像XD);看到作品的瞬間那種大量的視覺刺激,讓我一方面想握緊他們的雙手謝謝他們(風格對了開心),一方面想握緊我的拳頭好好揍他們一頓(根本不像我啊)。太多情緒發生在那一瞬間害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些作品。最後基於這次委託的實驗性質,我也就不要求修改,相信繪師們的直覺。
至於委託作品本身,說實在的,就算是風格寫實的 hironan 的作品,就算我知道這個作品的原出處是哪個照片,目前我還是很難去感覺到作品本身與我的連結。我或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作品就是我的肖像,但是我跟這個作品之間「沒有感情」。我不確定這是因為我的防禦心態作祟而不願意去接受這些作品還是真的就是繪師們「只知皮肉,不知神氣」。
#me rn
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讓我想起了 Mike Rugnetta 的一段影片(內有毛毛!):
題外話,Mike 有很多有趣的頻道。PBS Idea Channel 是一個,上面的影片就是從這裡出來的。每個影片都會針對網路世界的一些現象與議題提出討論。Reasonably Sound 則是圍繞著聲音,探討各種心理層面的現象。沒有字幕的話我其實有點苦手⋯⋯
簡單來說,這段影片想要探討的是鄉民使用 #me rn #gpoy #same(意近於「根本在說我」「嗆我嗆夠沒」) 並且搭配 gif 動圖其背後的心理。下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wwww
這張動圖裡有很多元素(想像一下如果用 e621.net 的標注規則的話會怎麼標):店門口、街道、掃把、衣服、轉頭、灰狼、開心、望向觀眾、嘴巴張開、毛豎起來了、⋯⋯。不過在眾多元素的排列組合裡,讓我覺得「根本在說我」的要素有:我蠻喜歡的擬人動物狼、驚訝開心的神情。因此這張動圖讓我覺得他就像是我內心裡的小灰狐一樣。
透過分享「根本在說我」的動圖,Mike 認為這是一種在網路世界建構自己的方式。在發文的瞬間,發文者的心理狀態跟動圖有著高度的連結。可以說就這張動圖的某幾個面向/要素來說,這張動圖就是在說自己。換言之,發文者因為從這張動圖「看」見了自己,所以決定在自己的動態牆上做出宣告,定義這個時刻的自我心理狀態。
同時 Mike 也點出在 Facebook 發真實自己的生活照與在 Twitter 發 #me rn 動圖的本質區別。如果說動圖所構築的自我是在心理層面上的話,那麼真實的照片所構築的自我則是在物理上的、表層的。我們在真實照片中會盡可能呈現自己外在最好的一面;在分享動圖的時候則是請別人(動圖裡的人物角色)呈現自己內在真實的一面。
那分享自己的獸設也會讓自己有「根本在說我」的感覺嗎?
意識與感官經驗
先回到之前的主張:「自己認出別人,跟自己認出自己,兩者所需要的認知是不同的。」
我覺得透過進行肖像實驗以及了解分享動圖背後的心理運作,這句話可以改寫成比較複雜但是意思完整的主張:
考慮以下三種行為:
- 自己在辨識照片/圖片的時候,根據「某甲的獸設」的外在特徵,指稱這個圖片中的角色與「某甲的獸設」相同。
- 自己在辨識照片/圖片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獸設」的外在特徵,指稱這個圖片中的角色與「自己的獸設」相同。
- 自己在辨識照片/圖片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獸設」的特徵,指稱這個圖片中的角色與「自己」相同。
第一與第二種行為所需的心理運作相同,但都與第三種行為所需的不盡相同。
第一種行為為何與第二種行為相同,我想不需要再贅述。
第二種行為換個方式說,其實概念就很像是在玩 Wii 的時候為自己創立角色(avatar)。你知道這個角色代表你,你根據你自己為角色所選擇的外型(可以不用跟自己很像)辨識出這個角色代表你。但是你很清楚,你跟這個角色之間的關係比較像是傀儡與傀儡師的關係。你透過甩動 Wii 的搖桿讓遊戲裡代表你的角色揮動他的虛擬球桿,然後擊出曲線優雅的界外球,為自己得到了兩個罰桿。無論如何,他不是你,他只是你的代理人(agent)。
第三種行為,其實包含了第二種行為:必須要先辨識出自己的獸設,才有可能將自己的獸設與自己連結,最後再宣稱這個獸設就是我。
更往深處說,當我在說「這個獸設就是我」的時候,意思是自我的意識所擁有的感官經驗(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動物化行為),與這個獸設的外在內在(獸設的身體、獸設的人生經歷、獸設的情感、獸設的行為)有著高度的相似。旁人的眼裡只能看見獸設的外在,只有創造獸設的人,賦予他內在的情感、經歷。
到底來說,主宰著身體的,還是自己的意識吧?身體只是意識的載體,作為接受外界資訊的受器:五官的感覺、四肢的活動等等。關於這個議題,其實學界裡的不同領域也有很多爭論,這邊暫時不提。先暫時這樣相信吧
小灰狐
看起來,要能夠讓自己與小灰狐獸設連結,還是得自己下功夫才行。不過好在我一直都在下功夫,或者說我情願擁有小灰狐他的模樣、他的舉止、他(我)的情感與經歷。
以目前來說他的外在設定非常的簡約,基本上就是全身覆滿深灰淺灰毛、擬人狐狸般的身體。這也是我心中小灰狐的真實樣子:他作為隱士,隱藏在深灰淺灰的都市叢林當中,靜靜地思考自己的認同,同時也默默地為他所在乎的事物付出。或許因為太簡約而沒有人能夠辨識出我的小灰狐獸設,但我知道他的內心與我同在,我跟他是一體的。
真要在小灰狐的外表上刻印些什麼,去彰顯我的記憶刻痕,同時也讓他人辨識出我來的話(小灰狐還是要社交的,吧),可能就穿戴些什麼東西。或者我也可以考慮委託繪師製作一些作品,其故事背景反映出我的記憶刻痕。
寫到這裡腦袋開始有些想法了,看過了 Utunu 的委託作品、看過了 Kenket 的自創角色 Tay 的一系列作品之後,我或許知道我該為我自己與小灰狐做些什麼了。
對「獸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