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Card Credit: oh dear.. save water! by Vinoth Chander)
最近讀了一篇不錯的文章——《所謂的「窮人思維」》。這篇文章是作者 Roxas 在看完《匱乏經濟學》之後做的重點摘要。文章雖然很長,但我覺得能夠用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就能夠掌握一本好書的精髓,這樣的長我認為是值得的。甚至我還時不時回頭看這一篇文章,期待自己有其他新的角度去解讀稀缺這一件事情。我很推薦先把 Roxas 的文章閱讀完之後再來回頭看我的文章。
稀缺的兩面刃:專注與管窺
很概要的說,稀缺是一把兩面刃。妥善運用它的話,他會帶給人們非常強烈的專注力。還記得在學校做報告趕死線的時候那種超乎常人的專注力嗎?當你知道一份三千字的報告要在明天早上十點上課的時候繳交給助教,而你一個字都還沒寫的時候,你會把這僅剩的十個小時做最大化的運用:「好我現在要無中生有生出三千字關於XXX的報告。只要找資料做整理不用做實驗所以有機會可以完成。這個報告很重要佔學期成績 15%,所以明天其他課只佔 2% 的小考到時候再說。首先我來決定報告架構:介紹五百字、文獻一千字、討論一千字、結論五百字。然後最後報告要印出來但是宿舍裡沒有印表機要去計中印出來所以我要留半小時的空擋而且還要擔心會不會大排長龍所以我看保險還是留一小時空擋好了。這樣我只剩下九小時。那就找文獻跟消化兩小時、整理思路一小時、討論與結論一小時、剩下的時間⋯⋯」
有勾起類似的回憶嗎?無論是報告、是爸媽要求做的家事、還是上司給的指示,我想大家都會遇到類似的情境。比較理性的人比較有機會做出合理的規劃,甚至提前為可能較差的結果做好心理準備;情緒管理比較差的,則有可能會開始到處找戰犯(無論是從他人身上或者從自己身上),然後被困在低落的情緒裡。
在趕死線的當下,狀況好的話會進入一種所謂的心流(zone / flow)。無論身處在什麼地方,你的思考裡只會有你正在做的事情。就算你身處在咖啡廳裡,周圍嘈雜的噪音、走動的人群、刺鼻的咖啡香氣、坐姿的角度,都會被自動忽略。超乎常人的專注力,代表極高的效率。原本要五個工作天才能完成的任務,迫於死線壓力下,有可能兩天就可以完成。這把名為「專注」的刃是個很強的武器。
但這是一把兩面刃,所以如果要好好使用這武器,手可是要握在這把刃的另一端,那名為「管窺」的刃。這個自損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平時我們的注意力本來就會放在周遭,但是現在眼前這份非完成不可的報告被我們自己默許,貪婪地佔據了我們的所有思考。或許在趕報告的當中肚子有點餓想要花個十分鐘用瓦斯爐快煮泡麵來吃,結果因為進入了心流狀態而讓自己沒注意到瓦斯爐還在使用中,要說這劇本到最後演變成一場火災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獸朋友的稀缺
在我還沒自我認同為獸,剛開始接觸那些獸八禁的圖的時候,那些圖帶給我滿滿的、生理上的愉悅。不過那時候基於不信任任何人的心理作祟(或者說缺乏自信),我一直沒有把我對獸圖的喜好告訴給其他人,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網路世界。我處在一個獸朋友稀缺的狀態。
一般人面對朋友稀缺的狀態的時候,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約朋友聊天。有良好規劃習慣的人則是會安排出一個空擋,事前跟朋友約定好在什麼時間請假、碰面、搞活動。說實在的,只要自己不是個太幾掰的人,要約到朋友做些蠢事相較於寫一份三千字的報告,應該是要容易許多的。就算孤僻如我,我還是有兩三個可以促膝長談的好朋友。
我面對獸朋友稀缺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獸朋友跟一般朋友有幾個根本上的不同:一般朋友多半都是自己從小到大被動交到的,或者說,這些朋友都是因為長期生活在同一時空下才有機會認識的:學校同學、公司同事、當兵同梯。社團朋友可能是一般朋友當中唯一比較例外的,因為社團就是個聚集興趣相似的人的地方。但比起一般社團,獸圈所共識的認同要強烈的多。
我覺得不同社團、社群之間認同強烈的程度,是會跟認同內容本身被污名化的程度成正比的。以宗教性社團來說,就算是世間普遍的基督教,也還是會有被污名化(Stigmatize)的可能性。基督教裡也有許多分支,不同分支可能針對不同議題(比方說挺同反同)會有分歧的意見,但是一般人可能沒有基督教徒本身那麼了解這些細節,因此一般人便一視同仁認為基督教徒等於反同。於是這些挺同的基督教徒就被污名化了。
當然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說所謂的獸圈,其實中間也有許多分支的。這些分支當中也有認同程度沒那麼強烈的。那些單純覺得擬人動物很可愛的同好,在我的眼裡,就是認同強度沒那麼大的。因為我認為他們的喜好本身沒有什麼被污名化的風險。而相較於這樣的分支,我所處的分支屬於懂得欣賞擬人動物的性感的。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懂得欣賞擬人動物的性感」這件事很簡單就可以污名化了。
回過頭來說,要交到一個也會「欣賞擬人動物的性感」的獸朋友,不用我說肯定很難找吧。更別提以前奇摩家族還存在、用 PChome 找獸圖的年代了(嗯對我知道狼之樂園論壇那個時候已經存在了,但因為我當時還很玻璃心、還在不信任任何人的思維底下,所以只敢潛水不敢參與)。於是在當時面對獸朋友的稀缺,我沒辦法雙手捧著我的脆弱展示給其他人,我沒有自信使用任何手段去尋找獸朋友。稀缺造成的專注效果,非但毫無用武之地,還反過來吞噬了我的獨處時間。在學校,我時時提防我的言行、我個人資訊的揭露對象;在家裡,在沒有其他學校死線佔據我的思考的情況下,專注效果就像是麥克風對到了音響,把腦袋裡的聲音無限地放大。我除了把這些聲音寫下來記錄在沒人看得見的部落格裡之外,我只能癱軟在床上,怨恨自己的無用。
面對與解決問題
在我具體解決「獸朋友稀缺」問題的方法還沒有找到的時候,我只能仰賴其他能吸引我注意力的事物:遊戲、獸圖、或者動漫,要不然就是課業的死線。雖然這些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但至少這會讓我保持理智。回過頭來看我的這段時期,其實運動也可以當作暫時解決稀缺專注的方法:像我從小就很喜歡打桌球,所以或許那段時間多找找同學打桌球的話,我會更加健康一點也說不定。要是當時我真的沒有什麼運動上的興趣的話,或許也可以考慮看看零成本的慢跑、散步或登山,總之上面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轉移注意力,或者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當中從戰鬥狀態轉變成逃跑狀態:逃離稀缺專注。
當然只治標不治本也是不行的,稀缺問題累積下來的壓力,遲早還是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發的。我在內爆的時候,稀缺黑洞讓我無法進行任何思考,我只能獨自靜靜地崩潰。當時的我把自己分割成了兩個人格,一個是正在安靜崩潰中的自己,一個則是理性的心理醫師,用心地傾聽另一個人格的傾訴。我在分析自己的當下,其實還不清楚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分析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獸朋友稀缺」這個黑洞害的。好在我這位心理醫師最後給自己開出了處方:
1. 透過了解自己的過去,去看自己是怎麼過來的
身為一個曾經被霸凌過的人,已經非常熟練遺忘。不管是好的事情還是壞的事情,只要遺忘了就什麼感覺也沒有了;但這讓我變成了沒有歷史的人。於是我決定把我過去的那些讓我非常想要遺忘的事情,半公開在我的另一個部落格;同時努力看清這些問題的本質,然後將過去放下,存放在記憶冰箱裡。
2. 為自己的各種認同打底,尤其是獸認同
在了解自己過去的過程中,我也回顧了我獸認同的由來,理出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故事。然後慢慢地說服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認同沒什麼不好的。
3. 曝光與借鑒
最後想辦法讓我的認同被外界漸漸看見、讓我漸漸看見其他人的獸認同。「我們必須要知道那些我們認為跟我們很相像的人,他們也會認為我們跟他們很相像;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是被同儕認知並且接受的;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並不孤獨。」解決問題的時候,除了自己應該要出的力之外,有時候還是可以考慮一下利用同溫層提供的支持。
其實這個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全面性的、持續的變化,而不是按部就班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完成。問題總有很多面向,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總是各有不同方式。另外,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到現在其實也都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只是一路走來,我可以真切感受到我的心理越來越健康,我得到的新的人際關係也朝著我想要的方向進展。
希望我的這一點材料,對於進退維谷的獸朋友們,能夠多少當作個參考材料,邁開自己的堅定腳步。當然同時我也很感謝你們對於這篇文章的正確注視。🦊
一直以來都有在關注這邊的文章,覺得寫得很棒,真心覺得我在了解獸文化和自我認同上有很大的幫助。
這次看到這篇文章所以跳出來回應(我自己平常超內向~,在網路上也是)
總之,繼續加油!期待看到更多精彩的文章。
讚讚
Hi 昱德,
謝謝你的回應 🙂 很高興能夠知道我的文章有發揮它的功能。
祝你自我認同路上旅途愉快!🦊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