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柏林——獸迷聚會篇

(Title Card: 德國柏林的獸聚 Eurofurence 裡最經典的一個場景,我有幸能夠一睹其面貌。)

延續了半年的感想文,終於要進入了尾聲。這一篇要來說說這次柏林一行的其中一個重頭戲:Eurofurence (EF)。

雖然 EF 不是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但倘若不是 EF 這個活動的話,我出發前往德國柏林去體驗自然去見我很要好的朋友的可能性,就會低很多。或許比較好的說法是,這一系列下來的三篇文章、三個角度,少了任何一項,都會讓我覺得這次旅行留下了甚麼遺憾。

總之先說結論好了。EF 是我去過的所有獸聚當中體驗最棒的。如果沒有金錢與時間上的顧慮的話,我會投入更多時間去認識來自歐洲的獸迷朋友,並且盡可能每年都參加。

在說獸聚的內容之前,我還是想要說一說自己針對參加活動所做的心理建設。

外向與內向

相對於廣泛地去認識眼前的所有事物,我知道我非常嚴重地偏好深入的交流。無論是朋友也好,還是活動本身也好,我總是比較能夠享受專一而細節豐富的互動當中。我喜歡參訪安靜的藝術展覽,多於熱鬧而繁雜的跳蚤市場;喜歡欣賞臺上的演出,多於讓自己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我喜歡在與世界互動的時候,將世界的音量調整到可以聽見自己思考的聲音。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可以試著在活動現場交新朋友。我不否認認識新朋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只不過對我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採取海葵的策略,讓對我有興趣的朋友主動認識我——他們可能是因為我的部落格而對我有興趣(實際上我目前所認識的好朋友們也多半是因為部落格的關係才搭上線的),可能是透過臺獸研認識我,或者我的噗浪推特之類的。至今我仍然很慶幸我能夠在這幾年下來累積了不少(但也不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朋友。

身為內向者,我希望能為自己所挑選的活動以及參與活動的方式感到自在並且驕傲,而不會因為與外向者參加的活動不同(而且看起來比較無趣)而感到迷失。

學習取捨,學習放下

對於一個時間沒有很充裕的獸聚參加者來說,最擔心的往往不是找不到活動可以參加,而是參加了活動之後,覺得這個活動「浪費了我的時間」;或者因為各種原因多出了一段空檔,卻不知道在這空檔當中該做些甚麼。

因為希望盡可能把活動填滿,於是便開始參考其他人的活動方式——有的人去參加獸裝工作室的合拍、有的人逢喜歡的獸裝便前去詢問合照、有的人到處去參加房間派對、有的人天天晚上去 DJ 跳舞趴報到、有的人只是穿上自己的獸裝到處去(善意的)搗蛋。

社群網路似乎比較喜歡外向者的活動方式,因為他們的活動看起來的確很熱鬧很有趣很吸引眼球;與此同時,那些比較負面的時刻也會時不時出現在社群網路上——沒有參與到活動的懊悔、沒有見到朋友的傷感、被眾人遺忘的失落感。他們試圖讓自己在活動裡時時刻刻都很開心,但是如果在活動間出現了無意義的空檔,被遺棄的失落感便會浮現,然後或者躲起來難過,或者大肆在網路上怨嘆。

對此我的看法是,我們太容易索求無度想要獲得更多,而忘記去珍惜已經擁有的。偶而,我們只須提醒自己擁有的朋友或者事物,並給予他們感謝;偶而,我們可以接受遺憾,並試著短暫放下對於效率的執念、對於意義的追求;偶而,我們刻意留給自己一段空白,一個回復能量的空間,專心休息;偶而,我們只需專注當下,單純地讓思緒舒展,並遊走在眼前的混亂與秩序中。

雖然上面的文字好像是站在說教的角度呈現出來的,但說起來這更像是自我的提醒與勉勵。

下面我說說幾個我在 EF 活動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段落。

門牌藝廊

我其實有點忘記當初為什麼會想要設計一個迷你藝廊裝飾在門上。我猜想,或許這是順水推舟自然而然發生的。因為決定好要獨占一個房間、因為手邊正好有幾張我深愛的作品們、因為想要有如海葵般的互動方式,於是藝廊的想法就浮現了出來。

概念上,我把門牌的概念與藝廊結合,讓作品們起了門牌的作用,同時讓作品們訴說關於我的故事。藝廊的形式,讓身為創作者(構圖的部分算是由我創作的)的我跟觀賞者維持在我覺得舒適的距離;但同時,我也很好奇觀賞者是怎麼看我的藝廊作品。於是,我又很隨緣地設置一個意見回饋用的筆記本,讓觀賞者可以透過筆記本傳達想法予我。

我所挑選的作品們,有 Edesk 為我描繪的《深夜獨白》、有 Koul 信手捻來的《凝視》、有 Zilven 精心雕琢的《森林秘境》,還有 Racoonwolf 的抽象作品《疊加態》。直到現在,對於這些作品我還是抱有深刻的情感——我人生的最低谷、我眼裡深邃的虛無、我所嚮往大自然的懷抱,以及我對世間事物的多重觀點。這些都是我。這些都是我刻在心頭上的刻痕。若是我被迫放下身邊的一切,小灰狐與這些作品肯定是我最後才會放下的。

雖然只是個小小的門牌藝廊,但是這其中所費的心思其實不少。從房間門的大小、相框的選擇、作品的印刷尺寸、說明的文字編排、作品的擺設位置、到室內光線對於觀賞體驗的影響,這些都要站在觀賞者的角度去思考與安排。就連設置筆記本的小籃子都還要精心挑選,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並且力求簡約而不至於影響作品的觀賞。

我到達的第一天,也就是活動的禮拜三下午,我就按照腦海裡的畫面,把藝廊給設置完成。很幸運地,飯店安排給我的房間離電梯非常近(而且又超大間),而不是被安排在走廊的盡頭,這讓我的作品被看到的機會大了很多。放置到了禮拜天,要準備退房的時候,我才把門牌藝廊給拆除。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才認真翻閱我放在那裡的筆記本。

讓我格外驚訝的是,真的有好幾位觀賞者在筆記本裡給予令我暖心的正面回饋,而且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這讓我感到非常有趣。我心裡總覺得,同樣的門牌藝廊構想套用在台灣獸聚的情境,應該就不會得到這樣的回饋了。會有這個想法,也是因為我對於歐美國家的人的印象多半比較樂於給予想法。但說不定台灣或者東亞/華人獸聚會帶給我預期外的答案?如果有不一樣的答案的話,請務必在下面留言告訴我。

無論如何,我很高興我完成了門牌藝廊,也很高興筆記本裡增添了意料之外的收穫。謝謝陌生人們。

source: Dealers’Den seating plan for 2019The Eurofurence Forum

Dealer’s Den

畢竟很久沒有以參加者的身份去國外的獸聚,國外繪師的攤位肯定是要去好好逛逛的,也同時幫自己遠在台灣的朋友們挑選禮物。

以販售形式上來說,其實國外的攤位與獸無限的攤位沒有什麼區別。同樣都有特贊優先入場,也同樣都是繪師攤或者企業攤販賣他們自己的商品。比較讓我眼睛一亮的部分,主要是販售的商品。

雖然說難免會因為我個人的偏好而與現實有些許偏差,但就以我逛 EF 攤位與逛獸無限攤位的印象而言,在商品的種類上,獸無限不少攤位比較偏向日本同人誌的販售商品;而 EF 的攤位則是多以數位或者傳統畫作的販賣為主。

以日本同人誌常見的販售商品來說,最常見的無非就是以約略數十頁的短篇日本漫畫形式為主的原創或者二創作品,或者同樣聚焦在原創或二創角色的周邊商品,例如壓克力吊飾、書籤、明信片、海報、掛軸、甚至抱枕等等。

反過來以這次 EF 逛攤所看到的,漫畫反而比較少見。取而代之的,有許多繪師將自己高解析度的電子版作品輸出到 A4 或者 A3 大小的相片紙,或者直接販賣裝裱好的手繪、電繪作品,又或者販賣繪師彙整好的畫集、原創作品。周邊商品的部分,除了吊飾、明信片、胸章、貼紙之外,也有賣特別設計過,識別證用的掛繩(Lanyard)。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攤販是專門販售一種商品的(比較像企業攤),例如專賣 T-shirt 的 DogzCrew、專賣獸裝周邊的 Crunchycurl 跟 EZ Cooldown、專賣烈酒的(?) Loewis & Whiteys Liqueurs、專賣絨毛玩偶的 Zeor’s Plushie Palace、專賣小說與書籍的 Fusselschwarm、音樂家 Fox Amoore 等等。

這次 EF 買的與競標的所有商品之解壓縮。大概有一半以上不是買給我自己的,但我買得很開心。

除了商品種類的差異以外,最顯著的差異自然是繪師的藝術風格。在台灣獸無限擺攤的繪師,除了少數受邀請的 Guest of Honor 來自歐美國家之外,其他的繪師多半來自台灣與亞洲各國。雖然亞洲各國有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畫風,但就根源上脫離不了日本動漫作品的日系風格。

而有在 EF 擺攤的繪師,粗淺來分的話,大略可以分成「寫實派」的 Hibbary, Johis, Heyriel 等、「俄羅斯派」的 Orphen-Sirius, Miles-DF, Koul, Wolfy-Nail 等、「原創類」的 RedCoatCat, Maquenda, AlectorFencer, Stigmata 等、「可愛風格」的 Kashmere, TaniDaReal 等。

這些藝術風格與我以前在美國獸聚攤位上逛到的,我感覺又有微妙的不同。我隱隱覺得 EF 攤位販售的商品,多少有比在美國獸聚攤位的商品還來地沉穩,大人味比較重的感覺。

藝廊與拍賣會

非常刺激!

也多虧這次受人之託在 EF 買紀念品,才有機會身負鉅款,並且自由自在地運用這筆現金,毫無壓力地充分享受這次的競標快感。

委託人給的需求很單純:他只給我了一筆錢,然後讓我盡可能地幫他把這些錢變成他喜歡的形狀。於是我就把他的錢大致上分成兩類,一類是少數高單價的商品,一類則是價格比較便宜的小物。這樣我所為他準備的福袋,品項既豐富,其中也有一些值得長久保存的東西。

於是我就拿了作為購買高單價商品的預算,參與了這一次的競標活動。

左手邊是競標用的貼紙,右手邊是紀錄紙。
這次競標費了不少精神挑選心儀的繪師與作品,但真的很有趣。

進到藝廊,首先跟櫃檯報到,並且領取了作為競標用的貼紙以及紀錄紙。如果沒有要參與競標,只是單純看畫的話,其實也不需要領取。另外工作人員很貼心,在現場都有準備書寫用的 A4 板夾以及原子筆,這樣現場在紀錄想競標的作品的時候也非常方便。當然這也是因為現場嚴格禁止攝影與使用手機的關係,所以他們也盡可能讓我們不會因為不能拿出手機紀錄而感到不便。

藝廊裡面有許多面屏風,每面屏風上面都是同一位繪師提供的作品,同時也作為競標的標的物。作品多半都是畫作,但也有少部分手工藝作品或者獸裝。我的印象中現場大概有兩個籃球場大,場內約略有超過 200 面屏風。如果要認真逛完一圈的話,至少也得花個一個小時。

於是我就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慢慢欣賞場內的作品,同時也從中挑選適合自己的、適合朋友的、以及適合委託人的作品。

我仔細紀錄好想入手的作品之後,便拿起手上寫有價格的貼紙,一一貼在作品旁邊的小紙卡上。小紙卡上除了紀錄作品的資訊之外(作品名稱、繪師、媒材、編號、起標價等等),一旁的 12 個空格們便是我們競標者之間的競技場。每一個空格代表一位競標者的出價,而之後競標的人所出的價格自然是要比前一位的價格還要高才行。若是 12 個空格都被貼上了貼紙,該作品就會在週六的拍賣會上公開競標。

這面屏風上所陳列的,是一位很喜歡畫獵豹的繪師 Lui (pronounced “lay") 的作品們。
(source: twitter)

我最後決定要標給委託人的作品,是 Lui 左上角兩隻獵豹的其中一隻。這兩隻獵豹都很搶手,在我準備要開始為它貼上價格的時候,就已經有兩三個人出價了。猶豫了一陣子之後,我便決定將目標放在左邊價格比較符合預算的獵豹,並且偷偷摸摸地趁周圍的人不注意的時候,把價格貼紙貼上去。心裡想說如果被其他競標人發現我的真面目的話,我怕我會退縮。

中途離開了一陣子,參加其他場地的活動。然後在藝廊關門前的最後一小時,我又回到了現場,去關注我所下標的作品們。有些心儀的作品後來如預期地,最新標價超出了我的預算,於是我或者放棄,或者退而求其次選擇同一繪師的其他比較便宜的作品;有些作品則維持在我的標價,但離關門還有一小時,這中間有沒有變數還是未知,不能大意。而左邊那隻獵豹,不意外的在我之後又被出價了兩次。

到底是誰出的價?

我潛伏在 Lui 的屏風附近,觀察來往的觀眾。後來被我用餘光發現其中一位觀眾在那兩隻獵豹前面徘徊許久,是個斯文戴眼鏡的年輕老外。眼見他端詳競標空格良久,然後撕下他手上的兩張價格貼紙,分別貼在兩隻獵豹一旁的小紙卡上,然後匆匆離開。

我見獵心喜,像是逮到獵物一樣,再次偷偷摸摸前去試探新的出價。嚇!原本我的出價 €285,現在已經變成 €310,已經超過我自己原先設下的預計上限 €300。而另一隻獵豹則非常受歡迎,有兩位出價者互相競爭,價格已經超過 €400 了,心中有些慶幸選擇了比較容易入手的獵豹。

Art credit: tardor 獺多
(source: plurk, telegram)

我再次潛伏,估摸著適當的價格,最後決定橫下心,要讓出價一口氣拉到 €350,希望可以用這個價格順利標到。於是我再次用我狐狸般的姿態,偽裝成看畫的觀眾,一面接近小紙卡。等到距離正確,便將事先已撕下並黏在食指上貼紙,迅速確實而沈穩自然地黏上去,最後從容狐步離開。

突襲成功!

關門前的最後幾分鐘總是特別難熬,畢竟不知道自己的出價是不是又被超過了,於是很不安地四處走動,頻頻注意每個作品的競標狀況。

雖然拖延了幾分鐘,但場內終於宣布時間到了。正當我要鬆了一口氣準備離開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競標還沒有結束!

主持人剛宣布完時間到,便與工作人員一行前去編號 1 號的屏風,他們要 “close the show panel",將每一面屏風上的作品一一確認最後標價情形,任何人都可以在屏風被鎖定之前繼續出價,直到沒人繼續出價,或者 12 格都已經貼滿。當主持人宣布 “The panel #1 is closed." 時,屏風就會被鎖定,並且不再讓人出價。

我趕緊到 10 號屏風,守候著我下標的作品 “Friends of Change",並等待主持一行人前來。沒多久後,主持人熟悉的聲音來到了 10 號屏風,並且向圍觀的觀眾們確認最後出價。一陣短暫靜默,沒有人有動作,我心裡從緊張轉為雀躍。主持人才一開口,我便大鬆了一口氣,一面看著工作人員將其他人的貼紙一路劃線並停在我的貼紙上,表示我是最終得標者。得標啦!

Friends of Change, Art by Maquenda

時間快轉到 Lui 的屏風。在主持人到來之前我便已經潛伏在作品附近,並且默默觀察之前那位斯文老外。看他也是一直盯著右邊的獵豹,一副很焦慮的樣子。一段時間後主持人終於來到了那面屏風,我心想終於要決一勝負了。主持人才剛就定位,沒等主持人開口,圍觀群眾當中一位生面孔,冷不防往屏風伸出手臂。他手上的貼紙,最後,貼到了,右邊獵豹的小紙卡上!

斯文老外眉頭一皺苦笑了一下,隨即又在手上的貼紙寫了個數字,再次貼上小紙卡!然後沒一眨眼的功夫,生面孔又再次貼上新的價格。他們就這樣一路交鋒,戰到最後一個小格。一旁觀戰的大伙也是看得十分過癮,頻頻驚呼。我定睛一看,最後的出價已經是 €600!而且作品將會移駕到隔天的拍賣會!

倒是我最後出價 €350 左邊的獵豹,直到最後都也沒有動靜。我就這樣低調地標得了預計要給委託人的禮物,暗自雀躍一番。

塵埃落定,主持人簡短宣布屏風已被封鎖,便與工作人員前往下一面屏風,圍觀人潮也逐漸移動。斯文老外與生面孔相視而笑,並且握手寒暄了一番,然後各自道別。

好精彩刺激的現場競標!

隔天一早的拍賣會是在主會場舉辦的。觀眾與競標者一同坐在觀眾席,台上的主持人則與前一天在現場的主持人不同,是聞名獸圈的 Uncle Kage。雖然與昨天的現場拍賣相比有些距離感,但樂趣不減反增。

Uncle Kage 真的是位非常厲害的拍賣會主持人,他的出場基本上就是笑點保證了吧!他介紹每樣拍賣品的時候,總是能夠毫不突兀地丟出笑點逗全場笑。尤其在他發現接下來要介紹的拍賣品是限制級的作品的時候,他表演出來的驚恐表情與尷尬神態根本超級爆笑。還有很多細節,實在是只能在現場看他表演才能完整體會,所以這裡也就不再細說了。

真心很喜歡這次參與的藝廊競標與拍賣會。帶給我很多樂趣!

一點想法

基於我這幾年在不同獸聚的經驗(14 年美國亞特蘭大的 Furry Weekend Atlanta、16 年美國聖荷西的 Further Confusion、17~19 年台灣的獸無限,以及這篇文章,德國柏林的 Eurofurence),我有隱約感覺到美國、歐洲、台灣三個地方的獸聚之間有些微妙的不同:美國獸聚的亮點主要是毛毛遊行以及毛毛舞蹈比賽;歐洲獸聚的亮點是拍賣會與攤位商品。台灣獸聚與他們相比之下,自辦講座與自造的風氣相對沒有歐美興盛,但也兼容了日本同人誌文化與歐美獸聚的特色,在眾多大型獸聚當中獨樹一格。

我覺得這些獸聚的活動內容以及亮點,其實可以反映出獸聚背後所承載的文化。

獸迷文化的濫觴,就是一群喜歡擬人動物的同好們,聚在一起分享喜好。其活動形式,奠基於 1985 年加州的一個科幻大會 Westercon 38 裡的私人小型獸迷聚會。而毛毛遊行毛毛舞蹈比賽則分別起源於 1997 年第一屆 Anthrocon 以及 2008 年的 Furry Weekend Atlanta。這些類型的活動就這樣一路舉辦至今,未曾消退,顯見這些活動受到美國獸圈的熱烈歡迎。

另外,根據 FursuitReview 的資料,296 個毛裝工作室當中,有超過一半(156 間)的工作室是美國的。毛裝在美國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美國本身就是一座外來移民的文化大熔爐。作為民主國家的表率,他們擁抱文化的多樣性、喜歡文化之間的碰撞,同時也樂於獨立思考。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獸聚的發源地、獸聚最多的地方是在美國,而不是其他國家。

另一方面,從文藝復興算起來,歐洲的藝術與文化發展了數百年。這數百年以來所累積下來的文學名著、建築、服飾、藝術作品不勝其數,也深遠地影響了現代歐洲人的素養。

即便到了網路發達的現代,國家之間的邊界已逐漸模糊,作為土生土長的歐洲人,比起遠在其他地區的國家來說,還是更有機會能夠親身沉浸在歐洲的歷史人文當中——從名聞遐邇的羅浮宮、大英博物館、聖彼得大教堂,乃至於貼近他們生活,俯拾皆是百年以上歷史的古老建築;從早期的米開朗基羅、米勒、雷諾瓦、高更,乃至於近代的慕夏、馬諦斯、畢卡索

台灣相較於歐美國家來說都還年輕,但她的歷程中已經與許多國家的文明互相碰撞,也吃了許多苦頭——本土的原住民、來自黑水溝另一岸的中國、曾經統治台灣的日本、韓戰時期的美國、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我們在這一系列的碰撞當中,除了不可避免的爭端之外,我們也試著去從其他文化中吸取他們好的那一部分,並且內化。

當然,沒有一個台灣人是一樣的,也沒有所謂「真正的台灣人」;但若是一大群台灣人匯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台灣人的特色便會逐漸顯現出來——中國人的文字與禮俗、日本人的謙遜、美國人的開放、原住民的順應大自然。

台灣獸圈相較於台灣又更年輕了。很多台灣老一輩的獸迷也都是晚至網路拓荒時代,才發現來自其他國家已略成氣候的獸迷文化。他們也許早在發現國外獸圈之前就已經喜愛動物的體態,並且幻想著會像人一樣思考的動物們存在的可能性;但是他們對獸人的愛僅限於個人,充其量只能被當作是個人獨特的興趣。這群文化的拓荒者,想必當時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自己的路上,也尋求著自己的歸宿、自己所屬的文化。最後他們也藉由吸收其他獸圈文化好的那一部分,慢慢地建立起台灣獸圈最初的樣貌。

一個文化的建立與維持,必然還是需要許多同好的時間與精神投入創作與貢獻,並且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上更加深入,有如家人一般的存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格外喜歡大型獸聚吧?獸聚最讓人感到舒服的地方,就是在於可以沉浸在一個對獸迷友善的氛圍中。在獸聚裡,我們可以放心地與其他同好聊當天的活動、分享獸人的繪畫作品、談論毛裝的風格。當然,我們也可以放心地用我們最原初的赤子之心,表達對擬人動物的喜愛。獸聚,或許會讓人有種回家的感覺。

要維護一個大型獸聚很不容易。這次能夠跟熟識的獸迷朋友,一起見證發展已長達 25 年的 Eurofurence 再一次的成功(與無止境的節目底累XD),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們分享了他們的喜悅,也充分地享受了他們給予的家的感覺。感謝 Eurofurence,感謝緣份。

也許我們未來的獸聚也可以這麼成功。🦊

對「造訪柏林——獸迷聚會篇」的想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