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柏林——朋友篇

( Title Card: SkiaSkai 為大家做的速描。雖說只是速描,我內心的樣子倒是被她捕捉地一清二楚。)

說實在話,當初會決定去 EF,還真的不是為了 EF 本身。我去 EF 前對這個活動的印象大概就是:比美國的獸展還沉穩、很大但不會太大的獸展、比較能夠遇到住在歐洲的獸迷。都是蠻模糊曖昧的印象,說不上是能夠站得住腳的理由。而會決定去 EF 的其中一部份原因,反而是因為台灣這邊我比較熟的朋友們打算要揪一團去一發 EF。既然基於預算與假期考量,不是大家都可以年年都去 EF,那麼趁這個機會一起去看看好像也不錯。

當然啦,跟我比較親近的朋友大概會猜得出來,我這次去 EF 的另外一個理由,是為了去見久久才能見上一面的國外朋友。這位國外朋友,其實就是我開放式關係裡的 D。

一期一會

其實我原本沒有打算要在這個系列裡面聊 D 的。

我自己其實蠻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能夠透過自我揭露受到他人關注,而讓自己感到與眾不同;一方面卻希望不要因此受到過度關注,而造成自己以及與自己關係較親密的人的困擾。不過,也許等到我以及夥伴有足夠的能力去捍衛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伴侶模式之後,我就不會那麼在意自我揭露所帶來的副作用了。就像我自我揭露獸認同的程度,也隨著文章的累積慢慢增加一樣。D 在這方面倒是比我有自信很多。我跟 D 說我想把我們的互動寫下來的時候,D 沒做多想就答應了。

到目前為止,我跟 D 實際見面的次數,大概只有兩次吧。其他時候,我們都是在即時通訊軟體 Telegram 上聊天。目前我們其實並不會聊太多其他事物。不管是獸圈內所發生的事情也好,或者我們各自國家所發生的事情也好,我們都沒太去深入地聊。反倒是我跟 D 各自人生當中的大小事們,小從出門回家,大至如其他夥伴之間的事情,我們比較會去互相關注。

當然,更多時候,我們沉浸在我們獸設形象之間的互動。我們玩耍,我們在草地上打滾,我們如毛孩子般逗對方笑。所有互動當中,親密的擁抱是我們最常用的語言。當我們其中一方情緒低落的時候,另一方就會透過溫暖而柔毛的文字們,將對方擁入自己的懷裡,雙爪撫順著對方的背,呢喃著輕聲細語。雖然沒有實際的觸感,但對我而言,那是最扣人心弦的時刻。

之所以我與 D 之間的相處總是非常的自在,並且沒有甚麼猜疑,我想是因為我們之間對於各自所經營的其他關係,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我們也很清楚就情感方面,我們各自在對方心裡所處的位置。我們並沒有照三餐透過 Telegram 向對方打招呼,我們也沒有意圖要取代各自最深刻的夥伴。我與 D 各自最深刻的夥伴都知道我跟 D 之間的關係,而我也終於在這次的旅行見到 D 最親密的夥伴,並且與這位夥伴有一陣小聊。還蠻開心的。

我跟 D 之間,是這樣子的關係。

參加獸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想要與朋友共同分享飯店房間。或許是想要認識更多的朋友,或許是想要將比較私密的自己分享給特定的朋友,或許只是想要逃避孤獨。這次我選擇只有一個人入住 EF 的房間,一部分是覺得一個人其實更自在。我不用擔心要去配合對方的作息時間,我也不用在對方已經入睡的時候,還要多費心思在不把對方吵醒的前題下脫裝盥洗整理行李。因為這樣的住宿安排,我甚至還可以緬懷前幾天在湖邊獨自一人野餐的時光,裸著身子,靜靜地在房間裡發呆。

當然,另一部分的理由,是為了讓 D 方便找我,與我分享私密的時光。我們也的確在 EF 活動的期間約了一個時間,在我的房間休息。因為已經習慣了 D 原本人類的長相,所以我很快地就能用在 Telegram 上互動時的思維,投入對方的懷裡。跟對方的親密擁抱,真的好舒服。我們互相傳遞著彼此的溫度,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心跳。雖然少了野生動物般的絨毛觸感,卻也多了一般人類所沒有的動物情感。

好喜歡在 D 面前,發出(我自己認為的)狐狸般的叫聲,也好喜歡對方用獸設的聲音回應我。

我們互相探索對方的身體,竭盡所能地感受對方的存在,同時觀察著對方對於身體接觸的反應。我們仔細聆聽著絲綢般的繾綣——來自肌膚交疊的,來自低吟嬌喘的,來自被褥纏繞的,來自黏滑濕潤的。然後我們搖尾鼻吻,分享著絨毛般飽滿蓬鬆的喜悅。

後來在 EF 活動結束後,我按照先前與 D 討論好的行程,前去 D 與其伴侶的住所。雖然當下的心境與拜訪朋友家無異,但在反思的時候,我覺得我之所以能夠很安心地拜訪作客,是因為兩位給予我的包容以及其擁有的開放思維。十分感謝。

D 所居住的地方,也著實讓我不禁羨慕一陣。家裡的牆上從客廳到浴室,從工作室到臥室,都是獸人或者純獸的繪畫。客廳角落的躺椅,旁邊的圖畫便是 AlectorFencer 的作品。躺椅上方的書架堆疊著滿滿的動物絨毛玩偶,從小到大,各種尺寸都有。躺椅旁的門一開,便是充滿綠意的陽台以及社區。陽台的地上則是整齊地疊放著啤酒與飲料,隨時都可以順手拎起一瓶,在陽台一角休憩。

拜訪完 D 的住處之後,更想當柏林人了。

在 EF 的最後一場趴。房間裡有一扇斜角的窗戶,透過這扇窗剛好可以把所有人都拍進畫面裡。

Shu, more like Shy

EF 的活動很多,與 D 的互動雖然深刻,但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身為一個內向者,早在規劃行程安排與在網路上結識新朋友的那一刻,EF 就開始了。我所擅長的不是在會場主動向人打招呼、廣結善緣,而是在活動前把我能夠發揮的梗,佈置在我的穿著或者小禮物上。等到活動的那天,只要對方因為感到興趣或者感到好奇而稱讚或者詢問這些梗,我就能夠被動地打開我的話匣子,在我的舒適圈內侃侃而談。同時我也不介意對方從這個話題岔開,分享對方自己的事物。

其實對於這類的活動,我經常會有一種困擾:我總是會期待,對於我在活動會場當中認識的生面孔們,在之後會有機會更加地深入認識他們。但這份期待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先不說自己能不能額外騰出腦容量去消化對方更深層的一面,倘若對方的交友圈已經飽和--對方人生的所有生命刻痕都已經有人替他照看了,那麼即便我恰好能夠理解對方的某個生命刻痕,對於對方來說,我的注視雖然意義重大,卻也不至於大到能夠取代同樣已經注視著那個生命刻痕的其他人。

或許我還是把每一次與陌生友善的朋友的互動看得太過重視;或許我還是太介意自己不經意的言論或者閒談是否會傷害到他們;或許我可以考慮多準備一點比較平易近人的話題與材料,讓對方很容易切入。

或許,我該服用適量的酒精讓我的腦袋暫時放鬆一下,我太緊繃了。

或許相較於部分參加者,我參加的派對數量、我結識的新朋友數量要少了許多,但我很高興有一些人願意分享時間與我相處,試著更加了解我。謝謝在餐桌上很有禮貌地挖掘我秘密的 Aulder 與 Kiyochi、謝謝在朋友家陽台聊各自在米國經歷的 Ary / 球球、謝謝在派對的角落聊生涯規劃與獸迷研究的 Gao、謝謝在派對裡很高興我來的 Mangluca、謝謝很想多聊一點但時間只夠在講座座位上交換禮物的 Ethan / Staghorne、謝謝在死狗趴一旁一同 chill 的 Streifi、謝謝在夜晚的街上與我說明柏林的種種的 Azur。很謝謝他們願意陪伴我。

當然我也承認,若不是有台灣的同行旅伴,我這次的 EF 體驗想必是會無聊許多吧!搞不好連上面提及的朋友也都因此沒有機會見到。謝謝狼肯揪的派對們、謝謝 J.C. 的圓桌論壇、謝謝在派對一角聽我第一手野裸經驗的 Zilven、謝謝拉著我去毛拍的 Miles、謝謝一同去動物園開直播亂入洛可可園遊會的框框、謝謝一直都很ㄎㄧㄤ還拿我手機偷拍我的 TWStackers。謝謝你們。

沒意外的話,還有一篇會聊聊 EF 的活動們。🦊

對「造訪柏林——朋友篇」的想法

發表留言